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靶向功能的药物载体不仅可避开组织耐药性,还可通过合适的纳米载体材料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疗效。无机纳米粒子具有尺寸、形貌可控性好,稳定的降解率、大比表面积及良好的光学性能等特性,在药物缓释系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智能型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及药物负载率,实现药物分子在病灶部位缓慢持续释放。本文研究三种不同结构的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载药性能研究。1、氧化石墨烯/介孔二氧化硅(GO/介孔SiO2-NH2)的制备及载药性能研究采用酸萃取法与高温煅烧法去除模板剂,制备出不同孔径的介孔SiO2。通过硅烷偶联剂将介孔硅球表面修饰上氨基,与GO表面的亲水基团静电作用制备出GO/介孔SiO2-NH2复合材料,对其结构TEM、IR表征,酸萃取法制备的介孔硅孔径均匀,孔道有序,易于GO结合。并将其复合材料进行药物布洛芬(IBU)载药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复合材料的载药量高达25.50%,模拟肠液持续释药56 h后累积释放量达到100%,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当材料浓度为75μg/ml,其细胞存活率达80%以上,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这为药物缓释系统材料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2、氧化石墨烯/纳米碳酸钙(GO/CaCO3-NH2)的制备及载药性能探究采用两种表面活性剂(CTAB与Tween-80)通过反向微乳法制备出不同形貌的纳米碳酸钙,并将其进行氨基修饰制备出新型具有核壳结构的GO/CaCO3-NH2药物载体。菱状纳米碳酸钙的粒径,比表面积比棒状的小且大,有利于后续载药研究。与纳米CaCO3相比,复合材料载药量从19.56%增加到39.70%,且药物持续释药72 h时累积释放量为53.49%,明显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复合材料在规定的浓度内(0-75μg/ml)生物相容性好,因复合材料含有碳酸钙,可以将其包埋体内,在骨修复缓释领域发挥作用。3、氨基化二氧化硅/硫化铟铜量子点(SiO2-NH2/CuInS2)的制备及载药性能研究利用有机和水热合成法分别制备红色荧光、不同尺寸的油/水性硫化铟铜量子点(CuInS2)。对其进行UV,荧光表征。CuInS2量子点的发射波长为655 nm,波形光滑对称。二氧化硅的包裹增加油溶性量子点的生物相容性、提高水溶性量子点的分散性与稳定性,并将其进行氨基化修饰提高了微球的分散性及易于偶联生物分子。SiO2-NH2/油溶性CuInS2复合材料稳定性较好。作为药物载体复合微球载药量为20.80%,且在模拟肠液中持续释放12 h,其累积释药量为64.21%,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载药后的荧光纳米微球且具有稳定的荧光性,这为药物载体在体内的生物成像及药物定位提供了基础。结论:用作药物载体的GO/介孔SiO2-NH2及GO/CaCO3-NH2载药量高,缓释效果好,且在一定的材料浓度范围内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缓释系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可能;SiO2-NH2/CuInS2粒径均匀,荧光稳定性好且载药量高,缓释效果明显,可作为新型的多功能纳米粒子实现药物的定位,释放及生物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