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乐墓地位于我国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在历史上一直是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农耕经济文化与畜牧经济文化的碰撞、交汇地区,是多民族频繁进退、角逐和融合之地。作为目前在宁夏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汉代墓葬群,常乐墓地人骨标本是宁夏地区该时段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学资料,对于探讨汉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经略,移民实边、固边以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常乐墓地汉代人群的骨骼进行形态观察、测量以及分析与统计,分别从古人口学、古病理学、体型特征、颅骨形态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进而探讨了当时宁夏汉代人群的社会结构、健康状况、行为模式和人群来源。此外,在颅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常乐墓地所代表的汉代人群体质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宁夏地区纵向时间尺度上的人群空间迁徙。从生物考古学的视角总体揭示了宁夏地区古代人群的迁徙模式、经济模式变迁与考古学文化演变的互动关系。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宁夏中卫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概述了常乐墓地的考古学背景,并阐述了本研究的主旨、意义及重要性。第二章常乐墓地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通过对出土人骨进行性别、年龄鉴定,进而对性别比例、死亡年龄分布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与其他汉代人群的对比,对常乐墓地人群的人口结构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当时人群的社会结构、健康状况、劳动分工、丧葬习俗、婚姻形态等诸多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第三章常乐墓地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首先概述了古病理学研究的基本情况,从骨骼病理和牙齿病理两部分对常乐墓地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骨骼病理方面主要分为先天性异常、感染性疾病、退行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异位骨化和创伤等方面;牙齿病理则主要包括生前失牙、龋齿、根尖脓肿、牙周病、牙结石、牙齿磨耗和牙釉质发育不全。整体上来看,常乐墓地人群在各类病理现象中的发病率和罹患率都呈现低发趋势,体现了常乐人群相对健康的人群体质特征和较为安定的社会状况。第四章常乐墓地人群的体型研究通过对身高、体质量的推算,对该人群的整体体型特征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在骨骼粗壮度方面,通过对肱骨、股骨和胫骨的线性测量与计算分析,发现常乐人群的整体肢骨粗壮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开展男女两性差异性对比和与其他人群的差异性对比,对常乐墓地人群的日常行为模式、劳动强度与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地认识。第五章常乐墓地人群体质类型研究基于颅骨测量学方法对常乐墓地人群的颅骨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人群属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群体相近,另外可见5例个体在颅面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因素特征。在结合考古学研究、历史文献记载和体质人类学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宁夏地区古代人群变迁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影响力,通过对宁夏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人群地理变迁进行梳理,探讨了宁夏地区在纵向时间轴上的古代人群迁徙模式。第六章结语对前文章节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