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氮效率及施氮对小麦氮、磷、钾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提高粮食产量中,施用氮肥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供氮情况影响着小麦光合特性,产量结构,籽粒灌浆特征和进程,影响着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决定着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以小麦为供试验作物,设置4个氮水平(不施氮。每公顷施80 kg N,每公顷施160 kg N,和每公顷施240 kg N;四次重复)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试验期间分阶段测定小麦上上部分生物量变化,小麦地上部分氮、磷、钾含量及吸收量变化,土壤0-3 m土层内硝态氮含量变化,确定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增产、生物量、收获指数、氮肥效率和对小麦氮磷钾吸收及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供氮能力不强的土壤上,氮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效果大小和土壤剖面残留的硝态氮和作物生长条件有关。2006-2007年,土壤残留的硝态氮较多,氮肥增产效果低;2007-2008年,1 m深土层的硝态氮消耗净尽,雨水条件又好,氮肥效果特别突出。每公顷施80 kg N时,每kg N增产小麦籽粒33 kg,利用率接近100%。即使每公顷施氮量达到160和240 kg,利用率还可达77%和61%。小麦由氮肥中吸收的氮素远高于由土壤中吸收的氮素,证明作物由于氮肥吸收氮素的多少和比例子因条件而变。2.施氮能提高生育前期的含水量,降低后期特别是收获期含水量。累积水分贡献率随氮肥用量增高而增高:植株累积水分贡献率(定主为收获期籽粒产量与小麦生长期中最大水分累积量的比值)在公顷施氮0, 80,160和240 kg条件下,分别为为0.52,0.60,0.65和0.62,证明氮肥提高了累积水分贡献率。3.施氮能显著增加小麦氮、钾含量量和氮磷钾吸收量,但对磷含量无影响或有降低影响。地上部的氮、磷、钾素吸收量均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氮、磷吸收峰期均出现在灌浆期。钾提早到抽穗期是一个典型特征。4.施用氮肥对后期籽粒氮、磷、钾素累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籽粒累积的氮、磷大部分来源于生长前期累积在营养体的养分在灌浆期间的转移;钾则全部来自其转移。吸收贡献率均是负值。小麦吸收的氮、磷主要集中于籽粒,收获指数分别为69%-76%和79%-83%;钾主要累积在茎叶中,收获指数仅为23%-31%。5、小麦收后,0-3 m残留的硝态氮相当可观。2007-2008年度,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明显与施氮量有关。施用80, 160和240 kg氮素,总累积氮素分别为39,104和278 kg/hm~2。残留在土壤中的硝态氮如果不能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后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COX-2、p53表达的相关性,找出其中的联系与规律。方法将2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结合认知训练综合干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436例,按照队列研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
经间期作为排卵的重要阶段其功能活动倍受关注。经间排卵期体内阴阳的水平处在"重阴必阳"的转化时期,要促使排卵前达到高水平的"重阴",重点在于癸水阴阳的调和,这也是调节心
本文是《李渔年谱考叙》的第一部分,以传统年谱框架结构全篇,采用考叙结合的方式对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小说家、出版家、鉴赏家、社会活动家李渔早期的生活状况、思想历程、
围绕五脏病机中的肝肾同病,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的肾虚肝旺病机的发病学基础和临床特征,并列举验案表明,肾虚肝旺病机新术语概括了肝肾同病的临床特征,对指导临床具有
水泥生产过程中,加入混合材,不仅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节约熟料、提高水泥产量、降低水泥成本,同时混合材的掺入也能改善水泥的某些性能,如降低水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现代制造技术的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改进生产物流系统,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
近代以来,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佛教界、科学界、知识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近代科学的兴盛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作为现代科学发祥地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沿海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较早引进先进技术开始了工业化发展,而当时西部地区深处内陆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
目前,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范围已经从地面扩展到水下、空中、甚至太空和行星表面等多种环境,并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在所有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中,机器人自身的准确定位是一项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