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文学中的“打工诗歌”现象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cczxok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声势浩大的打工潮在全国各地涌起,很多农民放弃固守的土地,奔向城市,开始了打工生涯。于是,一批以打工者为创作主体,主要反应打工者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际遇的“打工诗歌”应运而生。这种别样的诗歌以其质朴的语言和强烈的现实精神成为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这个新生儿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植,人们还缺乏对“打工诗歌”的深入理解。“打工诗人”和“打工诗歌”正在窘境中艰难前行。本文结合对具体“打工诗歌”文本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深入了解“打工诗歌”的窗口。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打工诗歌”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的概况。“打工诗歌”的出现是伴随这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出现的。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的打工者南下到广东、深圳打工,在繁重的打工生活中,一些打工者拿起笔,在文学中抒写自己苦难的经历,“打工诗歌”由此诞生。同时,关于如何为这类诗歌命名在文学界产生了很多争议。第二章重在从诗歌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探讨“打工诗歌”的特质。本文试就“打工诗歌”在写作主体、写作方式和写作精神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打工诗歌”的独特性。第三章主要论述“打工诗歌”对当代诗歌的意义。“打工诗人”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为底层发出了真正的声音,为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作为“在生存中写作”的特殊群体,“打工诗人”的写作是对现实主义写作精神的弘扬。总之,“打工诗歌”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见证,是一个特殊阶层与命运抗争的旗帜。它不仅丰富了诗坛的内容,也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武则天传说,武则天传说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在传承过程中所映射出的民众思想、文化观念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于武则天传说作为“民众口传的历史”而代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础溯源,简要论述了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
《城市开发》杂志一直致力于搭建起行业交流的平台,为业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和经验、思想分享。随着行业发展,基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的媒介服务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模
本文以“三言”、“二拍”两部白话小说集中涉商类小说为研究对象,力图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内含的思想意蕴。结合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及反映的特征,分析缘何产生这些
“味”是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它由味觉美感升华为普遍相通的审美概念,表示审美体验或由体验而得的美感。对于作为美感的“滋味”之“味”,学术界进行了
<正>第一环节:创境激情,导入新课师: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视频)快看,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荷叶。师:刚才谁在看大屏幕的时候注意
在新的形势下,油田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油田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油田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
文学经典问题是当前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下研究文学经典,尤其是集中研究中国经典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从中西方“经典”释义的溯源着手,概述
<正>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A·Mozart)的钢琴奏鸣曲属于古典派的奏鸣曲,在其室内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意大利歌剧风格渗入音乐的各个领域后结出的非凡
译者主体性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有些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认为译者主体性不重视翻译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存在,主张翻译研究应转向“主体间性”研究;其中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