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李渔年谱考叙》的第一部分,以传统年谱框架结构全篇,采用考叙结合的方式对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小说家、出版家、鉴赏家、社会活动家李渔早期的生活状况、思想历程、创作道路进行综合性研究。文内利用李渔著述、《龙门李氏宗谱》及其他相关材料对李渔家世、生年、早岁姓名字号、成长经历等方面进行深入考证,基本弄清了李渔前半生的主要活动状况。李渔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于如皋,其后回到浙江兰溪故籍生活。李渔回浙时间一直是学术界聚讼纷纭的一大问题,通过研究,本文考定李渔至少在十五岁即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前即已回到浙江兰溪故籍,成为李渔研究领域突破性的成果。在李渔家世问题上,本文综合正史、别集、笔记、宗谱等多种材料,前后观照,推导出一个清晰完整的结论。据研究,李渔祖居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其家累世学医。李渔父如松属“出外商贾者”,有在如皋经营医药之可能,李渔生于如皋当与此有关。医家在兰溪当地社会地位不高,因此长辈将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李渔身上,为他取名仙侣,命字谪凡,期望他以李膺、李白为楷则,通过科举之途光大李氏门庭。李渔十五岁前随生母蒋氏回到兰溪,入学读书,长期奉母家居,并在明崇祯元年(1628)前后于当地完婚。崇祯二年(1629)李如松去世后,李渔守制期满,一度离家远行,旅途中备历艰辛,据各种迹象推断,此行可能与其家经营事有关。李渔崇祯八年(635)参加童子试,受督学佥事许豸赏拔,成为府庠生。其后功名蹭蹬,乡试两度落榜。崇祯十五年(1642)李渔母蒋氏去世,李渔哀痛之馀,思及庐墓之义,欲建伊山别业,结果因经济拮据而中辍。崇祯十六年(1643)许都乱起,李渔被迫携家避乱。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溃兵窜扰兰溪,李家在城内的住宅乱中被焚。李渔入金华知府许宸章幕,得许支持,在伊山营构别业。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清兵攻陷金华,李渔归隐伊山,并在此期间正式由仙侣改名为李渔。顺治九年(1652),李渔因故携家投奔金坛虞巍,并在此期间完成《怜香伴》和《风筝误》两部剧作,并经虞巍介绍,成为沈自晋《南词新谱》的参阅者之一,从此正式登上文坛。顺治十一年(1654),李渔移家杭州,以著述出版为业,逐步走向创作的旺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