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阶段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救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题,在早期如何尽快的封闭创面,使患者病情及早的进入稳定期,是临床医生及科研工作者一直想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 s)的研究络绎不绝,研究者们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十分的感兴趣,尤其是最近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更是表现出自身的优势,如提取方便,自我更新能力强等,这也让许多的研究人员对它产生兴趣,孜孜不倦的进行研究探索。鉴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促进创面愈合,本实验研究探讨局部涂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烧伤创面的修复能力。首先,根据烧伤模型实验效果筛选出较理想的烧伤模型制备方法,然后依据此方法进行烧伤模型的制备,采用局部涂抹的方法,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创面治疗,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烧伤创面调节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节的影响,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可以为临床救治烧伤患者,修复创面提供一些新的创意及思路。[方法1]采用三种方法(烧伤法、热固体烫伤法、热水烫伤法)对SD大鼠进行烧烫伤模型的制备,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烧伤法为采用烧烤喷火器对大鼠背部进行烧伤,热固体烫伤法为应用水域锅加热后的铜棒对大鼠背部进行烫伤,热水烫伤法为应用特制离心管放置于大鼠背部,然后向离心管中倒入固定水量的热水,使热水与大鼠皮肤接触固定时间后造成大鼠背部皮肤的烫伤。大鼠烧烫伤后每日正常饮食水,观察大鼠基本情况,创面变化情况。于大鼠烧烫伤后第3日切除大鼠背部受伤的皮肤,多聚甲醛固定保存,蔗糖溶液脱水,皮肤组织进行冰冻切片后再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受伤皮肤组织的病理情况。[结果1]从烫伤过程比较,3组烫伤模型制备都较顺利,第一组喷火器烧伤组的烧伤效果尚明显,伤后可见较明显的烧伤痕迹,大鼠受伤皮肤成白色。第二组热铜棒烫伤大鼠的背部皮肤烫伤效果易可,伤后见明显的烫伤痕迹,且铜棒烫伤处有较明显的凹陷,烫伤后即刻见浅黄色,烫伤皮肤均匀。第三组热水烫伤组的大鼠背部皮肤烫伤明显,烫伤后皮肤呈现黄白相间,未见凹陷及肿胀。[结论1]三种方法对SD大鼠背部皮肤都造成一定的程度上皮肤损伤,但是综合各个方面考虑,第三组的热水烫伤方法的烫伤面积、深度可控,所需器材易获得,相比之下更适合进行重复性操作。可以用来进行小型动物如SD大鼠、兔子、裸鼠等皮肤烧烫伤模型的制备。[方法2]应用热水烫伤法对30只SD大鼠进行背部烫伤模型的制备,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于大鼠烫伤后第三日将大鼠背部烫伤皮肤切除,切除后测量创面大小,拍照后用图像分析软件ipp6计算创面大小(此面积为大鼠创面的原始面积)。然后按照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治疗,第一组的治疗方法为1ml浓度(1x106/ml)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自体微粒皮治疗,第二组治疗方法为自体微粒皮治疗,第三组为空白对照组,未施加药物治疗,最后三组大鼠创面均应用异体覆盖创面,纱布打包固定。以后每日观察大鼠情况,治疗后的每7天对大鼠进行创面拍照,计算出愈合面积后进行统计分析,对大鼠创面愈合速度进行评估。大鼠创面愈合后进行背部愈合后的皮肤取材,对皮肤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免疫荧光检查VEGF。[结果2]三组大鼠应用热水烫伤法制备烫伤模型较成功,如果操作得当可使个体差异较小。通过对大鼠创面愈合面积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显示在第2、3、4、5、6周时第一组创面愈合速度快于第二组,第一组与第三组创面愈合速度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3、4周时第三组创面愈合速度快于第二组,第5、6周时第二组与第三组之间愈合速度无统计学意义。从愈合后皮肤病理观察看第三组大鼠创面中的新生肉芽组织是三组中最多的一组。第一组切片中可见多处毛细血管的表达,胶原含量为三组中最多,且胶原排列整齐。第二组大鼠的切片观察可见组织内胶原排列紊乱,胶原含量少于第一组大鼠的含量。本实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第一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自体皮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于第二组单独的自体微粒皮治疗组和第三组空白对照组的表达。[结论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加速大鼠自体微粒皮修复烧伤创面的速度。其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通过促进VEGF的增殖来加速创面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