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运动与古太平洋构造运动在东北亚中生代构造演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对东北地区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塔河东北部侵入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系统研究,确定了侵入岩的形成时代,讨论研究区岩石的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揭示蒙古-鄂霍茨克构造演化以及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采集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分别为138.2±2.9Ma、136.9±4.8Ma和135.0±4.2Ma,反应了大兴安岭北段早白垩世的岩浆事件。大兴安岭北段塔河东北部侵入岩总体上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含量介于67.8774.14%之间,TiO2含量介于0.110.27%之间,Al2O3含量介于14.3915.78%之间,MgO含量介于0.190.96%之间,K2O/Na2O值介于0.560.90之间;只有花岗闪长斑岩中TiO2含量高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含量介于15.0015.26%之间。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塔河东北部早白垩世侵入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且无Eu异常或具有微弱的正异常为特征,岩石总体具有高Sr低Y、Yb含量,类似埃达克岩,推测其来源于增厚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塔河东北部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岩石圈密切相关。中-晚侏罗世,东北地区受到来自东南部的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碰撞联合作用,晚侏罗世-白垩纪,加厚的岩石圈伸展、深部岩浆底侵,下地壳熔融形成大兴安岭大面积岩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