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数量不断增多,功能日益多元化,非营利组织发展瓶颈和阻碍日益浮现。非营利组织自身亟待专业化的服务供给,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完成日益复杂且繁重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和服务任务。同时,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办事能力,灵活将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灵活搭配,成为摆在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全社会面前的难题。在此大背景下,支持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成为非营利组织能力合作的理想对象。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目的在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协助实现组织使命。有别于传统的一线组织,它们并不直接在基层执行项目,而是通过研究、培训、倡导和联合等方式支持非营利组织开展工作。因而,与支持型社会组织合作,逐渐成为非营利组织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选择。不同与与政府、企业的合作,非营利组织与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合作属于第三部门内的互助,具备了与以往合作所不同的特征。 本研究在于深度探析非营利组织与支持型社会组织合作的内容、影响因素,进而推动两者更加顺畅、有效的合作的开展和复制。基于对16个上海市的非营利组织及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深度访谈,本文将非营利组织和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合作归纳为以“人”、“财”、“物”、“网”为核心的四种不同模式,具体而言,即能力支持型、资金支持型、物资支持型以及平台枢纽型合作。合作形成与合作有效开展被认为是非营利组织与支持型社会组织合作的重要环节,结合被访组织的经验、感受,本研究认为,合作意愿、关系基础以及合作费用将会影响到合作是否能够顺利形成;当合作关系形成后,合作发起者及主动程度、目标设定、参与双方的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的深度都将成为影响合作最终效果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实现,是检验合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两者缺一不可。 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多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进一步深化,非营利组织与支持型社会组织之间有效合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最后就如何促进非营利组织和支持型社会组织更加顺利的构建合作关系、达成合作目标给予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对日后相关研究或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