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许多重金属进入了废水处理系统,并与功能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铜(Cu)广泛应用于工业及畜禽养殖业之中,导致多种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Cu2+)。Cu作为一种有毒重金属,对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和厌氧氨氧化系统等多种脱氮系统有显著影响。但到目前为止,Cu2+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理解。本文以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在考察Cu2+对污泥形态及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污泥胞外聚合物(EPSs)含量及组成的变化,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区域分析法探究了EPSs的荧光特性;解析了Cu2+存在下EPSs对污泥硝化活性的综合影响,同时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菌群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理解Cu2+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进水Cu2+含量影响SBR去除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4+-N)的效果,其中对NH4+-N去除效果影响更为显著。低浓度的Cu2+(1 mg·L-1)对COD和NH4+-N去除有轻微抑制作用,当进水Cu2+含量为5和9 mg·L-1时,COD和NH4+-N的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0.55%和54.11%、16.50%和62.12%。进水Cu2+含量及存在时间会影响EPSs含量及组成。总EPSs(T-EPSs)和紧密层EPSs(TB-EPSs)含量随加入Cu2+时间的延长分别呈现出逐渐降低(1 mg·L-1)和先升高后趋于稳定(5 mg·L-1)以及先升高后降低(9 mg·L-1)的趋势。除进水Cu2+含量较高时(9 mg·L-1)松散层EPSs(LB-EPSs)含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外,其他条件下LB-EPSs含量基本稳定。随着加入Cu2+时间的延长,T-EPSs和TB-EPSs中蛋白质(PN)以及多糖(PS)含量呈现出逐渐降低(1 mg·L-1)和先升高后趋于稳定(5 mg·L-1)以及先升高后降低(9 mg·L-1)的趋势。当进水Cu2+含量分别为1、5和9 mg·L-1时,LB-EPSs中PS含量逐渐降低至1.77 mg·g-1、2.58mg·g-1和1.50 mg·g-1,而LB-EPSs中PN的变化规律与进水Cu2+含量有关。三维荧光光谱及区域分析法分析EPSs荧光特性的结果表明,EPSs中的荧光物质主要为芳香族蛋白类物质和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加入Cu2+后,二者特征峰的荧光强度和峰位置均发生变化。当进水中的Cu2+含量较低(1 mg·L-1)时,五个区域物质的初始激发发射面积减小;随着进水中Cu2+含量的增加,5 mg·L-1的Cu2+刺激微生物分泌芳香族蛋白质I、芳香族蛋白质II、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和腐殖酸样有机物等物质。对于TB-EPSs和LB-EPSs而言,与5 mg·L-1Cu2+的进水条件相比,当进水中的Cu2+含量增加到9 mg·L-1时,Cu2+的毒性和荧光猝灭效应导致5个区域的物质含量降低。Cu2+的长期存在对污泥硝化活性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Cu2+诱导微生物改变EPSs组分以保护微生物的同时,也抑制了污泥硝化活性。比较而言,LB-EPSs的存在对污泥活性抑制作用相较TB-EPSs的作用更大。随着进水Cu2+浓度的升高,污泥比好氧速率(SOUR)不断降低,去除TB-EPSs和LB-EPSs后,硝化活性抑制率升高了7.99%、22.65%、23.44%及32.88%、46.56%、64.17%。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不同Cu2+含量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菌群的变化。受不同浓度的Cu2+影响,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而多样性会减低。随着Cu2+浓度的升高,与EPSs产生相关的菌科,如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与污染物(如COD、NH4+-N)去除相关菌属,如陶厄氏菌属(Thauera)、黃色单胞菌属(Lutei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也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