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重点是探索运用原型概念及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论开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本文作者认为:弗莱的文学循环史观、五种文学模式及原型的四种叙述程式等观点是建立在对西方文学史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国内学术界来说,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更多的是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而非操作性的意义。但本文作者同时认为:原型概念及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工作中是适用的。为此,本文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国内学术界在翻译、研究、应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方面所作的工作。本文首次提出在理解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的“原型”概念及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论时应把握的八个要点:1、与神话学中的“母题”相似的是,个体的“原型”应该是文学作品中(包括主题、题材、象征、人物、故事等)最小的、不可细分的联想单位;2、与神话学中的“母题”不同的是,“原型”的“分类表”(如果有的话)并不适用于全世界不同体系的文化,而只适用于单一体系的文化系统内;不同体系的文化系统内的“原型”可能各不相同;3、由于“原型”这一概念是从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概念,因此“原型”具有其心理学基础,这种心理学基础应是同一时代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因文化积淀而产生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横向来看,“原型”在某一作品中的表现,除非因材料的缺失,理论上可以在其同时代的其它文学作品中找出同一原型的其它“置换变形”形式,使该“原型”的存在得到确认;4、由于“原型”是一个文学批评概念,而非一个心理学概念,因此“原型”客观存在于文学作品的作品结构中,可以在文学作品的结构中具体把握,而非纯粹视为一种现象并通过分析和理解来认识;5、根据弗莱提出的“文学作品五个相位的叙述和意义”,对“原型”的分析必须是在文学作品的神话相位和总解相位上进行;6、由于“原型”的“置换变形”,它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可能各不相同,但不论其表现如何复杂多样,“置换变形”都是可以还原出“原型”的;7、“原型”一定可以追溯到其神话学源头;8、从纵向来看,“原型”在文学史上的表现一定绝非孤例。 为进一步探索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开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具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之应用——以唐代小说与中国古代人鬼神仙观为例体方法,本文以《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为切人点,分析该作品中所包含的“离魂魄”、“通人鬼”两种原型及由此拓展出的“通人妖”、“通人神”两种原型,研究这四种原型在唐代小说及历史上其它文学作品中的置换变形,追溯这四种原型的置换变形的历史表现,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人鬼神仙观,从而提出这四种原型的神话学基础及其形成原因。本文作者通过以上分析认为,上述四种原型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是可以成立并得到确认的;这些原型的确认,可以帮助我们将具体的文学作品置人文学史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自身继承关系的认识,并更好地了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工作。笔者还希望能通过以上分析,为中国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将来有可能建立的“原型分类表”(如同神话学中的“母题表勺提供“离魂魄”、“通人鬼”、“通人妖”、“通人神”四种原型。 本文通过上述具体研究后提出,若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工作中具体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可以参考四个操作步骤:首先,必须从某一具体作品的结构中分析可能存在的某一原型;这一分析必须在该作品的神话相位和总解相位的层次上进行,而不能局限于文字相位、描述相位和形式相位;其次,应在其同时代的其它作品结构中分析该原型的其它置换变形,并以此确认该原型的存在:第三,应从历史上同类文学作品结构中追溯该原型的置换变形的历史表现,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原型的置换变形在历史中的衍变轨迹;第四,应从神话学源头探寻该原型的神话学基础,并探索该原型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