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句闪烁着天才般灵性的光芒,体现了语言自身蓬勃的生机。他终生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为人们诠释了诗歌无穷的生命力与生命永恒的诗意。顾城短暂而充满传奇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感慨与思考。至今,学界对顾城的研究已逾三十年,成果丰硕,但诗与诗人本身的丰富性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可开拓的空间。
顾城的诗人形象问题在诗人死后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但多数言论偏于主观,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对该问题的探讨也不够全面深入。顾城的诗人形象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和诗歌作品中所塑造的自我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充满童真、想象力强,也任性、偏执、依赖,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崇拜思想;他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固执地将幻想的天国花园带入现实的陆地。在诗歌世界里,诗人尽情地享受艺术赐予他的自由,一会儿当昆虫,一会儿当人,一会儿当鬼,一会儿当神,诗人仿佛拥有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将艺术神奇融入生命本体。诗歌为梦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也成为诗人逃避现实困境的栖息之所,但诗歌终究无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与危机。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顾城却将现实世界的“我”与诗歌世界即艺术世界的“我”相混淆,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而忽略了二者的本质区别,从而导致诗人对自身的迷失,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