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在思想史中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当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空间成为一个不可缺失的维度,但由于不同需求,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或隐或显的展示出来。为了能清晰的把新、老马克思主义中的空间思想/理论梳理出来,本文借助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内的广义和狭义两个向度作为梳理框架。并在梳理之后进行比较,从中得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具体来说,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空间在思想史上的不同认知,并讨论了在步入马克思主义视域之后所经历的“待遇”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空间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不仅在理论地位上得到重视,而且受到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重视),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为了完成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思想进行挖掘、梳理和理解的要旨,在这之前,做了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的理论背景,同时也是理论切入口的城市性概念,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广义和狭义两个向度为框架,去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的探索。最后明确了本文写作的意义。第二部分具体地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空间思想的梳理工作时分别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两个视角进行的。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平台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原则,认识了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社会空间是如何生成的。并以城市为理论载体,来梳理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空问形态的历史变化。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平台上,梳理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空间的意义,并以城市住宅问题为例,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在新时期理论界发生了空间转向,空间不再是被隐性的表达出来,而成为一个显性概念。空间作为直接的理论对象而被讨论,这是和新时期,城市化在全球展开的境遇相关的。直接讨论城市已经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需要从空间的维度对新时代全球社会展开讨论。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升级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大卫·哈维则从空间的维度上,以资本积累为核心,贯穿了全球地理景观的变化。并最终从空间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解放,实现了广义和狭义某种意义上的结合。第四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向度上的逻辑切换以及新马克思城市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城市视域中的空间思想/理论上的升级和重新阐发进行比较和总结,并指出这种理论中的逻辑转换及思想的传承发展对当今世界性问题本质的揭示和对中国空间规划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