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语言学中的各种问题,有必要回顾语言学发展的过程,把握基本的历史关联,并透视其发展与进化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弄清楚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经过,了解在历史上曾经提出过那些语言学问题,作过哪些探索,我们才能充分理解语言学的现状,进而研究如何促使它沿着正确的轨道迅速地发展。然而,姚小平指出,“国内专门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人很少,专门研究西方语言学史的人也数得出来,而既研究中国,又研究西方,并且把中西两块串接起来,做些比较研究的人,就更少了(姚小平,2006:61)。”我们的研究,用对比的方法,从元语言和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的角度切入,研究中西语言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的爬梳,纵览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就研究课题的名称而言,这一研究属于语言学史的研究;更具体地讲,是中西语言学史的综合对比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选择“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作为第三对比项,运用对比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西语言学史上主流语言学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兴衰进行系统观察,透视了语言学发展中理论与方法的继承与兴替;同时也分析了中西语言学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性和差异,发现了中国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逐步融合的趋势。简而言之,我们的研究以语言学发展的时间为序,仔细爬梳了中西语言学的元语言关键词,弄清了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起源、发展、继承和兴替及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建构的过程,更好地了解了中西语言学各自发展的轨迹。全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在对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路径进行讨论之后,又对“元语言”和“语言学元语言”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抽取的原则。本研究将“元语言”定义为“解释语言的语言”,将“语言学元语言”定义为“语言学中用以解释语言现象的基本术语和用以分析语言学问题的基本理论工具”;确立了“凸显原则”(PP)、“历史顺序原则”(PHO)、“继承性原则”(PS)和“层级性原则”(PH)四项语言学元语言抽取的原则。第二章,文献综述。具体描述和分析了前辈学者在中西语言学史、元语言和语言学元语言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找到本研究所展开的空间。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中西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分期,确定了利于本课题进行对比研究的中西语言学发展的大致对应的历史分期。第四、五、六、七四章构成论文的主体,从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建构的角度对中西语言学自古至今分阶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第四章对比研究了西方语言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及其以后和中国传统语言学从先秦经两汉、六朝-隋唐直到宋-元-明朝的发展状况。西方语言学在这一阶段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哲学问题的讨论发端,以语法学的起源、发展为主,到罗马时期,其元语言关键词系统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建构,语言学理论表现出很强的规定性色彩;随后,西方语言学从纯粹的语法研究逐渐转向对其它语言学问题的关注,并表现出规定性与描述性并存的特征,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语文学时,表现出一定的解释性。中国传统语言学,起源于与西方大致相同的哲学讨论(墨子和荀子),逐渐发展了训诂学、文字学和音韵学三大主体分支,在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下,表现出较强的描述性和解释性;也产生了早期的词汇学、词源学和词典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六朝-隋唐时期,作为中国语言学与印度语言学接触的成果,音韵学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主流分支。遗憾的是,中国语言学并没有抓住这一契机发展起对比语言学或系统的语法研究。整体而言,语言学研究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第五章对比研究了十八世纪中(清朝前期)西语言学的发展状况。由于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究、对语言普遍性问题的技术讨论以及语言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宽等原因,尤其由于对梵语的研究和对古印度语言学的了解以及洪堡特等哲学语言学家的努力,西方语言学在十八世纪呈现出向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明显趋势,语法学体系更加完善,语言学理论的描述性进一步增强。在中国,由于清儒对文字和古音的精细考证,中国传统语言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在训诂、文字、音韵等各个语言学主要分支领域都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语音第一性”的语言学思想。但是,就语言学理论建树而言,其系统性和科学性较之西方语言学差距很大。非但如此,语言学研究至此已近乎完全沦为经学的奴隶。第六章对比研究了十九世纪的中(清末)西语言学。以对“语言谱系”、“共同语”、“原始母语”、“历史关系”、“语言演变”等元语言关键词的研究为主体,西方语言学在这一阶段已经完全摆脱了规定性特征,而转向了以描述性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为二十世纪初普通语言学的诞生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做好了准备。直到十九世纪末,作为中国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第二次接触的成果,《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传统语言学向语法学研究的转向,也标志着中国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全面融合的开端。第七章对比研究了二十世纪中西语言学发展的状况。二十世纪初,索绪尔创立了以结构主义为特色的西方普通语言学;此后,出现了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等等不同的流派,形式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相继登场。尽管这些流派语言学研究的视角不同,理论方法有所差异,理论观点差别很大,但从本质上讲,都没有跳出结构主义的大框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和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国语言学也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引进、吸收和革新逐步发展起来,集中体现在语法学和现代方言学(方言调查)的系统发展等方面;表现出中国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与西方语言学更进一步的融合。作为整篇论文的结论,第八章全面总结了中西语言学的区别与共性,以及两种传统的语言学不断融合的趋势,并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缺点与局限,提出了对将来研究的建议。通过对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中西语言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文字、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研究目的等几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方面;而其共性则主要在于研究的哲学缘起、研究的实用性动机、研究的对象(语言和语言学问题)、理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跳跃式延续,语言研究中对人认识的加深和人的地位的提升)等几个方面。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证实了语言学发展在理论方面的进化(继承与兴替)和中西不同语言学传统之间的融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