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流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入境旅游流的空间流动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旅游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随着入境旅游的发展,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东西不平衡态势日渐突出,东西部区域间的旅游流扩散及流动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东西部区域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趋同,发展水平的距离日渐拉大,且有越来越大之势。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及自治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然而,2010年,西部入境旅游人数为1702.65万人次,仅占全国入境总人数的16.7%,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54.4亿美元,仅占全国入境旅游总收入的10.4%。这种极不相配的现象亟需引起人们的理论思考和现实关注。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NO.40771058),在界定我国典型旅游区的基础上,借助多年来国家权威部门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和项目组实地市场调研的一手数据,从旅游流流量、流出比例、流向偏好指数、流动关联度、经济耦合协调度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代表旅游区云贵、成渝、泛西安在东西部区际、西部典型区之间、西部典型区区内三个尺度上的空间关联度特征与规律,为了对中国西部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文章依托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的全国13个入境旅游热点省市7370份有效市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西部典型区的入境旅游线路关联度。进而,基于经济这一根本性因素视角,分析了西部典型区入境旅游流的流域经济协调度。分析发现,入境旅游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特别是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滞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文章提出了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启示和一些有针对性的旅游流管理调控策略。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入境旅游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特别是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地域差异的根源之一。(2)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已经悄然实现了质的转变。2008年前后,西部三大典型区不约而同的实现了翻转,区域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超过了入境旅游流系统发展水平,形成了入境旅游发展滞后型区域。这与西部大开发十年的经济成效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质的转变,为西部入境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有了经济系统的根本性支撑,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有望实现历史性的突破。(3)入境旅游流流动呈现“东—西递进式”和“西—东回流式”共存的发展格局与演进态势。在此两种流动模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入境旅游空间流动已形成一个“东部引领西部,西部反作用于东部”的时空地域格局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从流动关联度分析来看,中国入境旅游流在近年的西-东关联度已经超过了其东-西关联度,西部对东部的反作用已经日益不容忽视。(4)中国西部典型区入境旅游发展差异与分化日趋显著。西部成渝、云贵和泛西安三个入境旅游典型区发展从流动关联度、线路关联度及经济耦合协调度等方面看均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和分化。(5)中国西部与东部典型区之间入境旅游的差异是全方位的。中国西部典型区与东部典型区的入境旅游差异,从接待入境客流量、中转流量、线路地位等到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存在巨大差异。(6)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渐显分散化、多元化、多极化和自主化态势。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1)提出了新的入境旅游流流动测量模型。首次将入境旅游流流动现象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量化测量。微观上设定了入境旅游线路关联度模型,宏观上构建了入境旅游流流动关联度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建立丰富了旅游流流动测量理论和方法。(2)从微观和宏观的双重视角研究入境旅游流。既立足微观视角,分析入境游客行为,又立足宏观视角,探讨入境旅游流流动。将微观的游客线路关联度和宏观的客流流动结合起来,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同时,将旅游流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耦合协调分析。(3)入境旅游流的经济协调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入境旅游流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分析,提出入境旅游流-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研究思路创新。立足典型区分析视角,对入境旅游流的流动关联度进行分析,特别指出了关联度的方向性,重点关注了旅游流的回流现象,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