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是具有人文传统的文化,中国人文传统以重视“人生意义”、强调“人文化成”为其显著特征。文章基于这一理论视阈,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本文提出的“道家人文观”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对老庄哲学思想所反映的先秦道家人文传统作出探讨。文章首先对中国人文传统的产生、形成与意涵作出分析。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人文传统产生于周初的“礼乐”人文,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的“人文重构”;以其重视“人生意义”、强调“人文化成”的理论特征,而体现出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深切关注。因此,中国传统“人文”的意涵,主要体现为“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以此为阐发基础,本文展开了对先秦道家人文传统的系统考察。文章认为,老庄哲学思想反映出的先秦道家人文传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大变革之际,是老庄基于社会的“天下无道”、人的“存在之困”,而重新作出的“人文重构”。道家的“人文重构”,是对“礼乐—仁义”人文之弊端的反思与批判,所彰显的“自然—朴真”人文价值,突出地体现出“对于人的‘朴真之在’的追寻”。并通过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而得以表现,这就是“道家人文观”。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自然—朴真”的核心诉求、“朴真之在”的根本主旨。三者共同围绕对于“存在意义”的追寻,而构成“道家人文观”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理论整体。作为基本理念,“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一种关注人存在价值的“价值结构”,也是“道家人文观”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源泉。其内涵具体通过“道为本根”、“天人一体”、“守一处和”三个层而反映出来,所蕴涵的人文意义是:以“道”为人的存在本根,在“天人一体”、平等共存的视闽中,凸显人的“价值主体”,观照人的“存在意义”;它既是对以“天”为中心的突破,也是对以“人”为中心的消解;从而,通过超越“天人”之间的对立,最终达致“守一处和”这一人自身和谐、统一与圆满的存在境界。以“天人合一”基本理念为基础,“自然—朴真”核心诉求,是老庄追寻人的“存在意义”,在“人文价值”上的具体反映。“自然”作为核心诉求,针对的是以“礼乐”所形成的“宗法性”的“社会人文环境”,体现了老庄对于“自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追求。“朴真”作为核心诉求,针对的是以“仁义”所构成的“伦理性”的“个体人文价值”,反映了老庄对于“朴真”的“个体人文价值”的追寻。“自然”与“朴真”分别从社会与个体层面,共同反映出先秦“道家人文观”对于“存在意义”的追寻!作为建构“个体人文价值”的“朴真”,既是“人性之本”,也为“价值之源”,是直接关乎“存在意义”的人文诉求。因而,“朴真”诉求是“道家人文观”的根本着力点;“朴真的存在”,即“朴真之在”也就成为其理论的根本主旨。“朴真之在”通过“朴真人性”与“朴真人道”得到具体体现,其人文意义表现在:“朴真人性”通过强调葆有人性之“朴”,而实现人性之“真”,以彰显“生命之在”的意义;“朴真人道”主张“无为”而“利物”、“无己”而“胜物”,表达了对于“生存之在”的关切。这一人文意义也从根本上回应了本文探讨的主题——存在与朴真!最后,在结语部分,文章对先秦“道家人文观”作出现代审视:一方面,表明把先秦道家哲学视作“人文—价值哲学”的可能性与意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于“道家人文观”在当代“新人文”建构中可能意义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