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是执行和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重要环节,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及政策执行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目前人民银行以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调控最为频繁,同时兼顾了价格型工具的间接调控模式。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经济金融的主客观环境都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飞速发展,被动增加了国内流动性,金融脱媒现象逐渐显现。这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进而干扰了传统的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的调控效果;另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不断增强,灵活的利率调控工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那么,货币政策工具的现行调控模式是否适合新的宏观环境?以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调控模式是否仍然最优?这些问题都值得怀疑,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两种调控模式的有效性和弊端成为争议的焦点,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而卓有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首先,本文对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形成广义流动性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对货币政策调控形成冲击和挑战等问题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和广义流动性进行测度,为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提供现实参考和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在具有微观基础的DSGE模型框架内进行系统性、规范化地研究和分析,为比较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绩效提供了较为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1996年-2013年近二十年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些数据涵盖了完整的经济周期,能够反映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最新发展变化,从而令研究结论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最后,本文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这对于丰富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我国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选择、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指导货币政策操作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和基本架构,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简要述评。第二章: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影响因素分析。阐述了影子银行和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及特点,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并对影子银行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第三章: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度及广义流动性界定。结合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殊性,利用“未观测信贷”的概念,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和金融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广义流动性规模进行测算。第四章: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均衡利率测度。阐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并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均衡利率水平进行了测度。第五章:新凯恩斯货币政策DSGE模型框架。深入研究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和估计方法。并对新凯恩斯货币政策DSGE经典框架——SW(2003)进行了详细解读,为后文实证分析奠定理论模型基础。第六章:基于DSGE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绩效分析。在具有微观基础的DSGE模型框架下构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绩效分析模型。并利用参数校准、贝叶斯估计和脉冲响应结果进行政策模拟分析,指出金融脱媒背景下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果差异。第七章:结论与政策空间。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空间。本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研究视角上看,本文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将影子银行的出现影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作为主要线索。并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实际情况,将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作为辅助线索,更加贴合我国实际,实证分析也更具现实意义。第二,本文基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殊性,利用“未观测信贷”的概念,从信贷需求(即借款人)角度,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和金融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进行测算。并借鉴Andrew Sheng(2011)对M5的界定,基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我国的广义流动性进行了估计。第三,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格局已初步形成。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基于广义流动性的均衡利率水平。第四,为比较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调控绩效,本文构建以下三个DSGE模型:基于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调控绩效分析模型(模型I)、基于广义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调控绩效分析模型(模型II)以及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基于广义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调控绩效分析模型(模型Ⅲ)。进而利用参数校准、贝叶斯估计和脉冲响应等方法进行政策模拟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