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的皇甫川流域场次洪水泥沙来源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具有特殊复杂的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和地质地貌等环境要素特征,区域内剧烈的土壤侵蚀主要由汛期几次集中的暴雨径流过程产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贡献源区;同时流域内的径流输沙情势受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影响剧烈,其分布格局呈现高度时空异质性。因此,探究多沙粗沙区的河流水沙情势及其场次洪水过程泥沙来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能够揭示流域土壤侵蚀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流域水沙调控、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优化及其效益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多沙粗沙区典型流域-皇甫川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把口站长时间序列水文数据资料,定量分析流域年际尺度的水沙情势变化及次洪尺度的产流产沙变化规律;对流域出口六场过境洪水过程进行泥沙采样与监测,将其潜在侵蚀源地划分为耕地、砂岩和草地三种类型进行采样,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通过数理统计学方法筛选构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结合多元混合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潜在侵蚀物源对洪水泥沙贡献的动态变化特征,探究流域场次洪水过程侵蚀产沙来源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皇甫川流域1955-2018年时段内的年际径流输沙量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其水沙序列突变点均为1979和1996年,据此可将其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段;流域所有洪水事件中,输沙模数小于5000 t/km2的中小量级洪水出现频率最高(88%);基于不同水沙统计指标对洪水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场次过程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水沙指标均值最低的B类洪水发生频率最高;流域三期次洪水沙指标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变化期的单位径流输沙量较基准期发生显著下降;逆时针滞回曲线在所有洪水中发生频率最高(36.33%),顺时针滞回频率最低(6.12%)。(2)2016和2018年的六场采样洪水事件中,各场次涨洪时间均显著小于退洪时间,其水沙过程呈现陡涨缓落的变化特征;2016/8/17-8/20的场次过程具有最大的次洪径流深与输沙模数,其降雨径流过程最为猛烈,因而该次洪水为所有采样场次中侵蚀产沙强度最大的过程事件;多数场次洪水过程的流量较含沙量先到达峰值,形成涨水段的低含沙水流和退水段的高含沙水流。(3)粘粉砂三组分在物源与洪水样品中均呈现砂粒>粉粒>粘粒的分布特征,表明流域地表组成物质以粗颗粒为主;砂岩磁化率指标值显著低于其余物源,具有较弱的磁性强度;在所有化学元素中,Al元素在样品中含量最高,其中砂岩(7.13%)与洪水样(7.73%)中的元素含量均值显著高于其余物源;Ba和Sr元素的含量均值则显著高于其余微量元素,在流域地表土壤中明显富集。基于统计学分析,选定Sb、χfd、Fe、Na、Sr、Pr共6个理化指标构建最佳指纹识别因子组合,其物源整体判别率达到86.8%,满足贡献率模型计算要求。(4)耕地、砂岩和草地三种物源对场次洪水过程的泥沙相对贡献率均值呈现砂岩(59.89%)>耕地(24.44%)>草地(15.67%)的分布特征,该结果拟合优度(GOF)均值达到0.85,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各物源在洪水过程中的单位时间产沙量大致呈现同增同减的变化特征,与流量、含沙量变化存在响应关系;洪水过程中各物源的累积产沙量变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耕地、砂岩和草地三种物源对所有洪水事件的总侵蚀产沙量分别达84.78×104t、127.48×104t和40.45×104t,其总产沙贡献比同样呈现砂岩(50.44%)>耕地(33.55%)>草地(16.01%)的分布特征,表明砂岩是流域出口场次洪水过程的主要泥沙来源。因此,加强砂岩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实现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流域综合整治、水沙调控及生态恢复的关键。
其他文献
由于超冷原子凝聚体系中的各种参数可人为操控,人们对该体系中的宏观非线性集体现象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并且超冷原子凝聚体系也为研究其他物理领域中的奇特现象搭建了量子模拟平台,比如中子星模拟等等。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不同相互作用参数下,对单组份、双组份费米量子体系中奇特宏观非线性集体现象——孤子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1.单组份费米对凝聚体中孤子的动力学特性。我们研究了一维简谐势阱里费米对凝聚体中
在群落组装过程中,物种到达一个生态群落的顺序和时间会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生态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即优先效应,其机制是早到达的物种能够抢占或改变现有的生态位,从而影响晚到达物种的成功定殖。目前,大多数文章主要探究两个或多个已知物种的优先效应和规律,很少在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研究优先效应。本研究以两种土壤微生物群落A和B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顺序接种到无菌土壤中,孵育形成融合菌群,再利用16S
D介子衰变的研究对于标准模型和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研究过程中,强子矩阵元可以参数化为形状因子从而被精确地计算计算出来。目前计算形状因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QCD求和规则,光锥求和规则,格点QCD,重夸克有效理论,低能有效理论等,这些方法的转移动量q~2是不相同的。这些形状因子可以用来提取CKM矩阵元,还可计算衰变宽度,进而可以与实验
磷(P)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土壤养分对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都十分重要。而且,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因此,磷的测定对了解农田土壤中磷的迁移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以评估磷施入土壤后的去向及其与植物营养、磷形态和吸收的关系。由于自然界中的磷存在潜在的动态循环过程,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磷的累积和富营养化对农业和水体环境的威胁。因此,了解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
近年来,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离子加速因其具有高的加速梯度及小型化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高品质离子束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如癌症治疗、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天体物理学等.目前,主要的离子加速机制有靶后鞘层加速、静电激波加速、辐射压力加速等.其中,辐射压力加速因其能量转换率高,能产生高品质的离子束等优点,而被认为是有前途的离子加速机制之一.目前,在辐射压
雨滴作为组成降雨的基本单元,对土壤表面的打击在溅蚀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物理特性对深入研究溅蚀的发生机理十分重要。目前已有多种可直接对雨滴进行观测的仪器,但多数是对雨滴形状进行假设且在雨滴终点速度测量方面存在较大误差,导致侵蚀动力的理论研究及计算相对滞后。本研究主要利用团队研发的面阵电耦合元件的粒子成像瞬态测量可视化仪开展一系列工作,该仪器通过对降雨过程中雨滴影像进行瞬时采集,结合去
工矿区受损体结构性差,内部存较大的孔隙,水体循环系统遭到破,容易诱发崩塌、滑等貌灾害。为应对这些问题,论文通过对受损体充填重构(弃、煤矸石充填)、种植不同类植被(小冠花、黑麦草、紫穗槐、黑麦草+紫穗槐、无植被对照)进行生态修复后,不破原有壤结构前提下,通过野外采样、滴灌试验及室内HYDRUS-2D软件数值模拟,研究壤的物理性质,观测并模拟不同重构模式下壤水分运移过程,以期为优化工矿区生态恢复模式与
芽孢杆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生防、促生、杀虫等功能,在农业与畜牧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挖掘适应性强和应用潜力大的芽孢杆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西北旱区荒漠化和盐碱化的贫瘠土壤,从荒漠与农田贫瘠土壤中分离和筛选芽孢杆菌,通过16S r RNA基因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并确定系统发育地位;通过平板拮抗试验,筛选具有拮抗大豆疫霉根腐和小麦纹枯病的菌株;通过促生特性试验,筛选具
尘埃等离子体是由微小的带电固体颗粒、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构成。由于尘埃颗粒质量比电子和离子的质量大很多,所以,尘埃等离子体中主要显示出低频特性。目前已经发现,在空间和天体物理学以及实验室中存在大量的尘埃等离子体,因此对于尘埃等离子体的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兴趣。在无碰撞,非磁化的强耦合尘埃等离子体中,我们从理论和Particle-in-Cell(PIC)数值模拟方法两方面研究了两列尘埃声孤波之
植趣活动是幼儿感受自然、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经验,还能促进家长、教师等成人的专业发展。为此,我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为指导,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幼儿发展为本,有效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设幼儿植趣园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