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又称《南华经》,乃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以其奇特诡谲的想象、变化多端的文笔、浪漫诗意的语言以及深邃严谨的思想,成为先秦说理散文的瑰宝,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关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经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邓联合,2010:序)虽各有侧重,却不难看出,在冯友兰先生的心中,“逍遥”二字似乎更能表现庄子的思想,也正是因为如此,《逍遥游》被赋予很高的意义,成为《庄子》研究者们不得不研究的内容。笔者在仔细研读《逍遥游》原文和各学者们对《庄子》研究的著作过程中,深入钻研,最终,将《逍遥游》中所出现的哲学意象分为四大类,并且逐一对其释义进行解析,以期找出庄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本文试图将《逍遥游》中所出现的哲学意象分为四大类:自然景物、动物植物、历史人物和神话形象,并且对每个哲学意象的中文注解和英文翻译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合适的英译,进而揭示出每种哲学意象所应采用的翻译策略。正文还对典籍英译的主要理论进行梳理,并且着重阐述汪榕培的传神达意之典籍英译标准,进而结合《逍遥游》中哲学意象的英译,总结归纳出五种典籍英译策略:音译加脚注、音译加文中注解、意译加脚注、意译加文中注解以及中西意象对等英译法,逐个进行举例说明,分析其适用范围和处理方法,以期为典籍英译寻求一个两全其美的道路,既能通达于读者,又能传扬中华文化。通过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华典籍英译的过程中,遇到诸如《逍遥游》中的哲学意象这般兼具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词汇,译者应分而译之。如,宋荣子、列子等历史人物,因为其富含的文化内涵,需要脚注将其阐述完整,因而当采用音译加脚注的翻译方法,如此方能使读者尽解此形象之意义。又如,《齐谐》、姑射山之类的自然景物,因其乃中华之物事,虽含义不深,其名之音却需保留,因而当取音译加文中注解,如此才能既传扬中华文化,又不致读者因脚注而思绪停顿,无法畅快阅读。此外,如庖人、尸祝等表示职位的词语,虽然中西方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差异,但是基本能找到相对对等的词汇,因而适合意译,并且额外附加上脚注,以便能更清楚地向读者说明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所在;而如北冥、南冥和天池之类的自然景物,则大可以选择意译,只是在其前后加上注解,能让读者明白个中意义便可。然而,如蜩、学鸠、朝菌、蟪蛄、鹪鹩和偃鼠之类表示动植物的词语,则应该采用中西意象对等译法将其翻译成英文,这样才能让读者得到原作者所想要传递的深层意义,否则,读者读到其陌生的动植物之时,无法引起共鸣,便无从谈及领会其中深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