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职业变动频率很高。尽管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特性并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工作,而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却还是处在盲目地“离职—求职”状态中,艰难地摸索令自己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这些个体因为缺乏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宏观把握,因而在职场的移动中,无法形成纵向的(深度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模式,这样的结局,不仅是个体生涯发展的重大损失,而且也引发了企业界极大不满,给社会大系统带来混乱,同时将高等教育推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了深化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也为了用人单位自身发展以及人才的充分发挥和利用,本文秉着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浙江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初期的职业变动进行实证研究。在结合相关国内外对于职业变动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认为职业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单位因素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影响因素在于社会导向、社会结构转型与职业变动有关系,政策变化和经济发展与职业变动有关系,高校教育与职业变动有关系;单位影响因素在于价值需要及发展前景与职业变动有关系,能力要求因素与职业变动有关系,管理因素与职业变动有关系;个体影响因素在于职业价值观因素和职业变动有关系,职业能力与职业变动有关系。基于因素分析,提出大学生就业初期职业变动逻辑关系,认为职业满意度是职业变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而,经过对浙江工业已毕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认为,当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单位如何挽留关键员工有待研究;高校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待进一步探讨;个体如何进行合理、成功的职业变动有待思考;社会如何有效促进成功的职业变动。最后,本文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建议: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服务环境,做好政府引导,加强就业培训,鼓励创业;高校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实行专业化、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就业观的养成,专业教育的设置与社会符合,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单位要客观看待职业变动,实施一系列措施促进员工进行合理、成功的职业变动,单位知识要和个体知识共同成长,要帮助个体员工寻找职业生涯锚,发展单位,增加单位吸引力;个体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正确对待职业变动,崇尚敬业和无私奉献,树立高尚的职业苦乐观,追求物质和精神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兼顾社会和个人利益,树立科学的职业地位观,正确对待职业变动,合理选择职业变动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