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中央银行从2007年开始频繁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银行信贷,缓解流动性过剩状况。自2007年至2011年下半年,中央银行先后共计31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调整前的9%大幅上涨至21.5%,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高点。考虑到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其政策预期效果应该很明显,但实际上近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其作用效果在短期和中长期有什么区别?在我国又有什么特点?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一政策?是本文力图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的理论基础、制度的演进,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历程以及近期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主体部分是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协整检验等实证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应,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时滞性,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短期不明显,长期有效。由于央行对准备金付息、商业银行持有巨额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影响以及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等因素也导致了存款准备金政策效用的弱化。本文的最后建议将完善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多元化货币政策、配以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从源头上抑制流动性过剩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控宏观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