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作为历史上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观其一生,他不仅写过许多优秀的诗歌,也创造了37部不朽的剧作。他的剧本不仅表现了丰富的主题,也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及人间百态。其中《李尔王》,作为他悲剧中的巅峰之作,不仅精彩地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性格,而且充分地表现出了莎翁极高的语言天赋以及他对人性社会的洞察与感悟。如今这部剧早已跨越国度和语言界限成为各国广大读者们非常喜爱的读物。在中国,李尔王的中译本已经超过十多部。其中,梁实秋和朱生豪的译本颇受关注,他们是我国最早对莎式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翻译家。本文从安娜·利洛娃提出的翻译历史观角度出发,对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个《李尔王》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从社会起源说和社会历史法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用翻译的现代性、继承性和交叉性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翻译历史观的合理性。接着本文着手介绍了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李尔王》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两位译者与他们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及作者与各自作品之间的关系。然后本文在翻译历史观角度下从翻译现代性、继承性和交叉性分别对《李尔王》两个中译本进行具体的对比研究。翻译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上:梁实秋偏向于异化的直译策略,朱生豪偏向于归化的意译策略;翻译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两位译者遵从的翻译思想上:梁实秋遵从翻译的“崇真”思想,朱生豪追求翻译的“神韵说”;翻译交叉性主要体现在两位译着的语言特色及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梁实秋用其清晰典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文主义的向往及希望通过弘扬西方文化来促进各国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朱生豪则通过其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恨及对人民的同情。基于《李尔王》不同的汉译本,本文得出了不同版本存在的自然性和可接受性的结论。而历史观便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版本的多样性,每个译本是符合一定时期历史与社会的需要,这些又反过来大大地影响了译者。当然,译者自身的受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也会影响他们对原作的态度及采取的翻译策略。确定地说,这些不同的译本有助于莎氏经典文学在不同时代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正因为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不懈努力与研究,原作便有了新的生命力与价值。而这又更好地诠释了安娜·利洛娃翻译历史观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