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交直流混合微网结合了交流微网和直流微网的优势,具有对各种交、直流清洁能源和新兴直流负荷包容性和拓扑结构灵活可变等特点。微源以各种类型变流器为功率接口接入微网,变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直流混合微网结合了交流微网和直流微网的优势,具有对各种交、直流清洁能源和新兴直流负荷包容性和拓扑结构灵活可变等特点。微源以各种类型变流器为功率接口接入微网,变流器类型不一,功能多样,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复杂的天气状况和负荷变动影响变流器的运行。如何协调控制交直流微网中各种变流器在多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探究交流微网和直流微网互联的混成切换控制规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论文首先分析了各种微源接入变流器的拓扑结构和多种模式的运行规律,包括风力微源、光伏微源、储能单元和AC/DC双向功率变流器拓扑及其运行规律。并且分析了其混成特性,建立了各自的混成切换模型;然后根据微源与负荷特点,将微网结构分为“直流母线嵌入式”交直流混合微网和“交流母线嵌入式”交直流混合微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交流子母线多直流子母线混联的交直流混合微网的结构;其次,利用混成理论深入研究了交/直流微网互联和孤岛模式互联运行控制规律,提出了基于直流母线电压的微网能量管理策略,该控制策略综合考虑了直流母线的电压偏差、微网功率缺额、蓄电池的荷电状态等因素;对联结交流母线与直流母线的双向功率变流器下垂控制曲线进行了改进,即当其传输功率很小且对系统运行没有影响时,双向逆变器仍然处于停机模式。定义了交直流微网中事件,分析了微网混成切换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微网事件切换的层次结构,将交直流微网的切换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拓扑结构切换层,微源/负荷单元运行模式切换层,功率器件接口内部切换层,并且对各个切换层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在切换系统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设计了混成分层控制结构,该结构引入了预评价环节与能量管理环节,其中预评价环节包括经济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预评价。由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到:改进的下垂控制方法不仅可以维持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还可以进一步减少了双向逆变器工作模式的切换次数,减少了电力电子器件不必要的动作带来的谐波。利用论文设计的带预评价和能量管理的混成分层控制方法能够适应风速光照等不确定性因素,实现交直流微网多种运行模式的切换和协调控制,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微网拓扑结构的改变,实现微网运行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
其他文献
本文对复合材料飞轮的初应力分析和强度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现有的针对多环过盈装配和预加张紧力缠绕的初应力分析采用过于简化的模型或半弹性工程模型,而且缺
本论文对内流计算的求解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通过求解二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及组分扩散方程来数值模拟氧碘激光器中的化学非平衡预混流场.在流场求解技术方面,本文在时
电力系统频率是衡量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电力系统的频率偏离了额定值,一方面会影响到电力系统和用户设备的安全,同时也影响到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费的经济性。因此,使电力
结构耗能减振技术是一种结构控制技术,它是通过在结构的适当位置安装耗能减振装置,利用这些装置的耗能来减小结构在强震和大风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 SMA) 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效应和高阻尼特性,利用超弹性效应制成的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阻尼器就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耗能减振装置,它可以有效的控制结构的动力响应,在理论上和实用上都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在综述了国
频率是电力系统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实时、准确的测量和分析出系统信号的频率特性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针对电力系统信号的特殊性,本文介绍一种能适应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新方法——HHT法在电力系统频率测量中的应用。借助LabVIEW 7.1开发平台,对电力系统稳态时变谐波信号和暂态线路故障高频信号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出复杂、时变信号的特征。端点效应是影响HHT方法频率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利用对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大型桥梁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同时,在这些桥梁所在航道上行驶的船舶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繁多,这就使得桥梁与船舶之间出现越来越大
倒立摆是一种自然不稳定的多变量非线性系统,它描述了航天、机器人领域等抽象系统的模型,倒立摆的研究涉及到力学模型、机械原理、系统参数识别、控制算法等多种学科。就控制来
电力负荷管理是电力营销与客户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不仅是做好负荷预测、负荷控制、错峰避峰的技术手段,而且可以实现客户用电现场监测,为营销管理提供基础
随着氧化锌避雷器(MOA)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其状态建康与否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其作用不言而喻。为此,需要对 MOA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处在健康运行状态。现有的MOA
本文主要研究各种时变结构系统辨识方法。研究分两个方面:一是线性时变系统辨识,一是非线性时变系统辨识。对于线性时变结构系统辨识提出基于递推子空间方法、基于时变自回归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