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一专著性研究中,作者从民族生物学、传统药物学和生药学、药用植物资源学、药用植物地理学、药用植物化学生态学、传统药物的成分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不同层面上,通过对国产叶下珠属(Phyllanthus)植物进行多维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展示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 (1)本研究在全面研究国产叶下珠属植物的资源学与系统学基础上发表了由假刺果叶下珠(P.forrestii var.pseudoforrestii),光果叶下珠(P.urinaria var.glabra)等一系列新种和新变种所组成的新分类群; (2)本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形态分析技术首次从生药显微鉴定角度对中国叶下珠属植物花粉和种皮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微观形态研究,在该属植物微观形态与生药显微鉴定方面有许多新的发现; (3)对叶下珠的种下变异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深入回答了长期以来令新药开发者疑惑不解的、关于不同产地的叶下珠在拮抗HIV药理活性方面所表现出的明显差异等问题; (4)关于传统药物余甘子药材中Se,Mn,Mo,Ge等对于抗癌、抗衰老、免疫增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的化学生态学研究,从微量元素化学生态学角度阐明了余甘子道地药材的基本属性和影响药材内在质量的环境生态因素: (5)对叶下珠属植物的数量分类学研究,揭示了叶下珠属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活性的药用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叶下珠亚属(Subgen.Phyllanthus)这一十分重要的规律,从而将这个属新药开发的焦点集中到了叶下珠亚属方面来; (6)中国叶下珠属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一部分的研究内容首次从地理分布角度阐明了国产叶下珠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概括性地总结出“一个中心、四个枢纽、四个分布区类型”的中国叶下珠属植物地理分布总格局的基本性质,提出了:北纬18°~25°是国产叶下珠属植物地理分布的密集区,云南省是中国叶下珠属植物的密集中心或最大变异中心,广西—江西—江苏—山东四省在国产叶下珠属植物地理分布总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枢纽作用等基本论点,为全面认识这个属在我国的分布规律铺平了道路: (7)在叶下珠属的传统药物学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传统药物文化理论(CEM)”、传统药物文化的“独立发生学说”和关于传统药物的‘文化涵化,及‘文化整合’的“文化辐射学说”,把传统药物学归结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从理论上对其‘规范性’,‘约束性’和‘传递性’的三大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这一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传统药物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从理论高度上阐明了多年来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