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或“十月战争”。它是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进行的一场名副其实的现代局部战争。以阿拉伯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胜利载入了埃及和阿拉伯的史册。这次战争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了超级大国强加的“不战不和”的局面,显示了阿拉伯人民团结战斗的巨大力量。中东地区因该战争的爆发出现了一系列新格局。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阿以双方的力量对比不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等综合力量上都达到了相对的平衡。阿拉伯国家意识到通过武力消灭以色列是不现实的,必须承认以色列国的生存权利。同时,以色列认识到要取得和平,必须正视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埃及、阿拉伯世界同以色列认识到双方存在的合理性,逐渐走向和谈。苏联作为阿拉伯世界的幕后支持者因越来越显示出其大国霸权的实质,许多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试图摆脱其控制。加之阿、以形势的变化和西方国家对阿拉伯世界态度的转变使阿拉伯国家减少了对苏联的依赖,双方关系逐渐疏远。美国为了更好地在中东与苏联争夺,逐步改变过去单纯偏袒以色列和敌视阿拉伯国家的政策。美国在支持以色列的同时,竭力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阿拉伯世界亦放宽视野,积极寻求同美国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如此,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战争”迫使作为美国坚定追随者的西欧及日本放弃支持以色列的外交政策,转而致力于改善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就以色列方面来说,由于战争中阿拉伯世界“石油武器”的运用,战后阿、以国际地位的变化,不仅使美、以调整了其对彼此的策略,而且使西欧、日本逐步从袒护以色列转向在阿、以冲突问题上持平衡政策。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国,一直以来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73年后,海湾产油国的地位迅速提高,阿、以冲突出现新趋势。这些新情况促使中国调整自己的中东政策。中、阿双方在政治、经贸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以双方也一改往日敌对情绪,中国对以色列的批评口气较过去有所缓和并对埃以和解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然而,埃及却因其靠拢以色列、访问耶路撒冷、与以色列签订和约而受到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封锁与孤立。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使阿拉伯国家同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甚至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色列亦是如此。由此,战争不仅是阿以双方解决矛盾的端起,更是当代中东国际关系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