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以抗纤维蛋白D-二聚体(D-dimer,DD)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为靶向装置的血栓靶向尿激酶(urokinase,UK)免疫脂质体(Liposome,Lip)并在兔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上观察其靶向溶栓的效果。
背景: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临床常见,特点是发病率、误诊率和病死率高。不治疗病死率达30%,经正确治疗病死率少于8%。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PE的方法中,最直接有效的是溶栓疗法。理想溶栓药物应该特异作用于血栓及血栓栓子,而临床常用的溶栓剂链激酶、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均无此功能。为此开展局部溶栓,靶向溶栓使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部位,提高疗效,减少对全身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减少副作用,已受到人们的瞩目。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有它独特的优点,本身有一定的被动靶向性,但在血循环中不稳定,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不易到达病变部位。故在其表面连接靶向装置来提高其靶向性。此种采用双重靶向机制制成的药物已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同样机制制成的溶栓药物,以抗血栓成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靶向装置,将与其连接的载溶栓药脂质体带到血栓及血栓栓子部位,发挥溶栓作用,在PE靶向治疗方面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材料与方法:
溶栓药物制备:以氢化卵磷脂、胆固醇及脑磷脂为原料,用反相蒸发法制备包裹UK的脂质体。以戊二醛交联法连接脂质体和抗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DDmAb),制成血栓靶向尿激酶免疫脂质体。
兔PE模型建立:采用自体血栓栓子颈静脉注入法建立兔实验性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经兔耳缘静脉取血制成直径为2mm,长5mm的圆柱形栓子,4个栓子经颈静脉注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右心室压升高证明模型成功建立。
体内溶栓实验:新西兰大白兔32只(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TBS)、阳性对照组(15万IU/kgUK组)、3万IU/kg普通尿激酶脂质体组(UK-Lip)、3万IU/kg血栓靶向尿激酶免疫脂质体组(UK-Lip-DDmAb)4组,每组8只。各兔建立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然后分别以TBS缓冲液、UK、Uk-lip、UK-lip-DDmAb复合物30ml经股静脉输入进行溶栓实验并用Pclab-UE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连续80分钟观察右心室压和心电图。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并取材,观察肺栓塞溶解情况及心、肝、脾和肾的肉眼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脂质体:透射电镜下观察,脂质体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为:24.88±11.47nm。
兔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自体血栓栓子颈静脉注入法建立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的栓塞率为100%,成功率为87.76%。右心室插管成功率为92.16%。右心室压在模型建立后均升高,平均升高6.75±6.82mmHg。心电图异常出现率为51.35%,其中8.1%心电图异常持续存在。
溶栓实验:右心室压在模型建立后升高,溶栓后下降。至溶栓结束时(栓塞后80分),TBS组心室压下降轻微,UK组和3万IU/kg免疫脂质体组心室压降到与正常近似(P=0.459,0.879)。3万IU/kg尿激酶脂质体组和1万IU/kg免疫脂质体组[1]的溶栓情况居于TBS组和UK组及3万IU/kg免疫脂质体组之间。
病理解剖结果:各组平均残留大栓子数(位于段或亚段,直径1.5mm-2.0mm):对照组4个、UK组0.33个、3万IU/kg免疫脂质体组0.45个、3万IU/kg普通脂质体组2.5个、1万IU/kg免疫脂质体组2.5个。除TBS组外血栓均有所溶解,UK组及3万IU/kg免疫脂质体组血栓溶解程度近似(P=0.630),溶解最充分。3万IU/kg普通脂质体组与1万IU/kg免疫脂质体组残留大栓子近似,血栓部分溶解。
病理形态改变:肺大体可见充血、肿胀,有点片状出血灶。肺组织可见瘀血,肺泡壁、间质增厚,肺泡内可见少量的红细胞和液体。栓子由纤维蛋白网络大量红细胞构成。UK组的心、肝、肾组织可见明显出血,其它组内脏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
结论:尿激酶免疫脂质体的尿激酶用量仅为单独尿激酶用量的1/5,为普通尿激酶脂质体的1/3即可达到相似的溶栓效果,且副作用减少。脂质体有一定的血栓及肺脏靶向性,DDmAb则有很好的血栓靶向作用,可作为肺栓塞溶栓治疗的靶向装置。以血栓靶向尿激酶免疫脂质体(UK-Lip-DDmAb)这种具有双重靶向作用的药物进行靶向溶栓可能是PE的一种理想溶栓方式,疗效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