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膨胀。这促使了P2P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INTEL将P2P定义为通过系统间的直接交换所达成的计算机资源与信息的共享。Roku Technologies公司将P2P定义成“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通信成为可能且更便捷的网络结构”。IBM则给P2P赋予了更广阔的定义,把它看成是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的系统并具备若干特性。电子科大8010教研室在现有P2P和网格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了人工智能,利用生物群体特性的仿生学、社会组织学等概念,提出了数字有机体系统的概念。数字有机体系统的核心思想是使系统具有“生物抗体之特性”。使系统具有“生物抗体之特性”的途径并没有明确,而是提出将各种可能的技术和理论引入。数字有机体系统由大量没有上下关系也没有附属关系的计算机站构成,站内计算机它们使用相同的内部通信端口完成通信,结点间的关系是紧密耦合的,相互之间完全了解资源的分布,可以相互访问资源,每个节点都具有完整的数字有机体功能,可以独立的参与数字有机体的活动。数字有机体操作系统是数字有机体系统的基础系统。在现阶段,它将如此众多的计算机聚集起来的目的是想实现以下目标:1.构建可以无限扩展的共享存储空间。2.无处不在的文件访问能力。3.具有传统文件系统类似的可管理能力。4.智能的信息检索能力。5.智能任务调度能力。6.适当的安全控制机制。资源的定位机制是涉及P2P网络架构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资源定位从本质上说就是从关键字到名字空间,到向量地址空间,再到通往目标节点的路由的一系列映射关系。基于当前P2P网络流行的定位机制,数字有机体操作系统提出了一个基于P2P思想的改进的DHT与洪泛相结合的对象分布和定位模型。本课题将着重介绍及探讨这一模型。适当和严密的安全机制是涉及数字有机体操作系统可用性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参考了现有LINUX系统的安全机制,包括DAC、ACL和SELinux,DAC机制在严密性上较为薄弱,本课程主要分析研究了ACL及SELinux,并结合数字有机体操作系统的特点,对安全模块作了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