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历史性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反贫困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内蒙古反贫困政策的困惑、牧区进入城乡统筹的新发展阶段、新农村牧区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的背景,牧区反贫困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蒙古牧区的贫困问题,是事关国家军事安全、缓解三牧问题、以及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内蒙古牧区的贫困为研究主题,侧重研究内蒙古贫困牧区的机制与对策,从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出发,在对目前国内外反贫困研究现状进行学术跟踪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微观与宏观、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循环经济、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依据,阐明了内蒙古牧区的贫困现状,界定了内蒙古牧区的贫困区域——18个贫困牧业旗,进而揭示了新时期牧区的贫困特征,探讨了牧区的反贫困模式: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生态移民工程、水利和种草养畜扶贫、以生态建设为起点的扶贫开发模式、科技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等;系统剖析了新时期牧区贫困的成因:生态问题、市场化程度不高、牧民生活成本高、收入结构单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牧区生态建设工程的盲目性等因素。据此,作者构建和完善了内蒙古的反贫困机制:引进退耕退牧还草的经营机制、引进价格机制、构建和完善牧区医疗救助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同时也提出了反贫困对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牧区社会保障、大力发展多种教育、依靠科技进步等,旨在为牧区反贫困提供更为科学、更具体的理论支撑,从而能够更快的解决牧区的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