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压力导丝评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z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 压力导丝技术对颅内大动脉狭窄的严重性评估——可行性研究  目的: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包括中国汉族人群中,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目前针对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和积极的药物干预等。2011年发布的SAMMPRIS研究比较了单纯积极药物治疗与积极药物治疗联合球囊扩张成形及其支架植入术(PTAS)对于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的疗效。该研究的长期随访发现,单纯积极药物治疗对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危患者的早期收益优于Wingspan支架植入。然而,也有其他研究发现对于高风险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Wingspan支架植入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因此,如何筛选高风险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可能相比追求卓越的治疗技术更重要。在筛选高风险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时,不能简单将血管病变的狭窄率与临床症状及其预期预后直接关联,传统地单纯依靠狭窄率来判定狭窄的功能性意义的评估方法必然受到挑战。当缺少了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数据,慢性狭窄的病变的管理常常变得异常困惑,尤其是狭窄率为40%-69%的临界病变。因此,对于脑血管造影提示的形态学狭窄,其功能意义的评估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价值。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血运重建策略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2010版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FFR已作为IA级建议推荐指导冠脉狭窄血运重建,它将传统的依据冠脉狭窄的形态学特征判断病变的严重性上升到依据狭窄的功能性意义来判断病变的严重性,从而真正的从病理生理层面来制定治疗策略。但是,这一采用压力导丝进行的有创血流动力学评估技术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评估中的可行性如何,尚不明确。  方法:我们从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连续入组了12例准备行球囊扩张成形及其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或狭窄程度在40%-69%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在球囊扩张成形及其支架植入术(PTAS)之前和/或术后,分别使用压力导丝技术测量跨狭窄压力差,并与狭窄程度进行比较。颅内大动脉狭窄率的计算采用WASID标准测量:狭窄率=[(1-(狭窄病变处管腔直径/正常管腔直径))]×100,狭窄病变处的管腔直径指的是病变最严重处的管腔直径,正常管腔直径指的是病变处附近正常管腔的直径。  结果:在所有入组的12例患者中,压力导丝均能够到达待评估血管病变部位,没有发生器械相关及其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其中狭窄病变位于前循环的有10例,位于后循环的有2例。本研究中,压力导丝技术能够获得非常准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a、Pd、Pd/Pa和ΔP。其中行PTAS的7例患者,跨狭窄压力差ΔP从术前的59.0±17.2 mmHg下降到术后的13.3±13.6mmHg(P<0.01)。  结论:这种新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使得我们能够直接在术中即时获得Pa、Pd和Pd/Pa值,并且可以快速计算得到跨狭窄压力阶差ΔP。这种便捷高效地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可以帮助脑血管介入医师更好地认识脑动脉狭窄的功能性意义,从而更加准确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有助于在PTAS后即刻术中观察PTAS的治疗效果,以判断是否需要后续补救治疗。  第二章 压力导丝技术对毕格犬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严重性评估的理论探索  目的:脑血管病已上升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致死原因。按照累积的病变血管分布划分,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最大。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表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段(C1段)狭窄及闭塞导致的缺血性事件大约占到所有脑卒中的25%。颈动脉狭窄病变行颈动脉重建的目的主要还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从病理生理层面来看,颈动脉支架置入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可能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和/或狭窄局部易损斑块被支架覆盖有关。但是,目前临床操作中,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主要适应症之一:无症状患者选择狭窄程度70%以上的标准,更多是基于对狭窄后血流动力学的担心。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对于狭窄程度在70%以上,如果狭窄局部血管壁并没有易损斑块的患者是否一定需要置入支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球囊扩张制作颈动脉狭窄直至闭塞的过程,模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从而获得狭窄/闭塞远端压力Pd值、狭窄近端压力Pa值以及Pd/Pa值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所获得的参数是否能够用来指导筛选具有功能意义的颈动脉狭窄病变;并且观察颈动脉狭窄/闭塞后,willis动脉环在代偿血流的重新分配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毕格犬5只,均为雄性,体重13-18 kg。使用速眠新(剂量0.1 ml/kg)联合硫酸阿托品(剂量0.5mg)进行诱导麻醉,麻醉后固定于自制操作台上,经口气管插管,插管后采用自主通气;术中使用丙泊酚静脉泵注射维持麻醉(剂量1mg/kg/h),给予持续吸氧,氧流量控制在2ml/min,根据实验动物的角膜反射消失、及呼吸节律保持在12至16次/min控制麻醉深度。  结果:Pd/Pa值从1.0降至0.95期间,TCD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和舒张期末流速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同侧两组间Vs、Vm和Vd值的比较分别为:40.6±9.7 vs39.7±9.6,P=0.837;28.4±7.2 vs27.9±7.3,P=0.879;23.4±7.6 vs23.2±7.7,P=0.954;对侧两组间Vs、Vm和Vd值的比较分别为:46.1±6.6 vs45.9±6.3, P=0.946;29.9±4.4 vs30.2±4.3,P=0.879;24.0±6.0 vs23.9±6.3,P=0.971)。继续将Pd/Pa值从0.95逐步降至0.9、0.8、0.7,直至球囊完全闭塞颈总动脉,分别待每个节点的Pd/Pa值稳定后,维持三分钟以上,记录相应的TCD血流动力学参数,TCD参数改变显著(P<0.05)。当Pd/Pa从1.0降至0.95时,TCD没有发现同侧或者对侧MCA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当Pd/Pa继续下降至0.9及以下时,随着Pd/Pa比值的逐步下降,可以观察到同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性下降,最终达到最小值;对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性上升,最终达到最大值。  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评估中,用于区分功能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Pd/Pa值的截点可能在0.95-0.9之间;在Pd/Pa值下降至0.95-0.9之间时,willis动脉环代偿功能开始激活,并且在代偿血流的重新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未来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评估中,使用压力导丝技术获得的Pd/Pa值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第三章 综述脑血管狭窄的血流动力学评估  脑卒中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栓塞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两者共同作用的混合性机制。脑血管闭塞部位的不同,位于远端还是近端,串联病变还是小血管病变,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无不掺杂着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因素。传统的脑血管狭窄评估更倾向于狭窄的形态学判定,对于狭窄的功能性意义,特别是血流动力学认识不足。近年来,在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面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现有临床指南对于脑血管狭窄病变的决策更多地是基于形态学评估,无论是无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CT动脉成像、MR动脉成像,还是有创的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往往采用狭窄率来衡量狭窄的严重性。这更多地是对结构上的评定,对于狭窄的功能性意义评估较少,因此对于特定狭窄病变是否会导致远期的不良终点事件的判断显得依据不足。这样,可能导致部分需要介入治疗的狭窄病变被遗漏,或者部分不需要介入治疗的狭窄病变被放置了支架/球囊成形术。功能性评估方面,传统的脑血流储备评估方法如CT灌注成像、MRI灌注成像、PET灌注成像、SPECT灌注成像以及其他无创试验通常可提示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存在缺血,但却不能判断特定的缺血区域以及准确定位引起该区域缺血的狭窄病变部位,对血管病变的空间分辨率较差,不能够很好地指导介入治疗决策。近来在在冠脉狭窄评估中兴起的FFR理论,具有许多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该指数特别适合用于指导冠脉狭窄的功能性评估,并有助于介入医师在导管室做出合适的治疗决策。其主要优点包括:1、具备参考值明确,正常血管的FFR值等于1.0;2、缺血病变评估的临界值相当明确,小于0.75时建议支架治疗,大于0.80时建议可推迟支架治疗,介于0.75和0.80之间的灰色区间较窄;3、其评估过程,不会受到全身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影响;4、该参数充分考虑到了侧枝循环的贡献率;5、FFR值可以在狭窄严重程度与待灌注组织区域之间建立起特殊联系;6、FFR具有极好的空间分辨率,有助于临床实时动态评估。使用压力导丝行血管内血流动力学评估在冠脉介入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应用,对冠脉狭窄的评估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并且已经推广用于指导严重肾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但是目前在脑血流储备评估中的应用仍然是空白。未来我们是否能够将心血管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的FFR理论推广到脑血管狭窄的评估中。目前,已经有研究者开始了初步探索。本章节将针脑血管狭窄的血流动力学评估展开综述及展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