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观察透骨消痛胶囊对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透骨消痛胶囊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2方法2.1动物分组与药物干预:将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用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12只)、模型组(12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12只)。术后1周开始分组灌胃治疗:正常组正常饲养,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d灌胃;对照组给予壮骨关节丸水溶液10ml/d(含壮骨关节丸1.12g)灌胃;实验组给予透骨消痛胶囊水溶液10ml/d(含透骨消痛胶囊1.12g)灌胃。四组动物均在术后6周、9周、12周分批处死取材。2.2观测指标:大体肉眼观察及X线摄片的宏观观察,并结合光镜观察软骨及软骨下骨的组织病理学的微观变化。3结果3.1肉眼观察:实验组兔膝关节软骨外观呈蓝白色,软骨及软骨下骨病理改变和滑膜炎性表现明显轻于模型组和对照组。3.2 X线表现及光镜观察:3.2.1模型组和正常组比较:造模后6周,模型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骨赘形成不明显,光镜见模型组部分关节软骨表层剥脱,软骨下骨质外露并出现骨质疏松;造模后9周,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变窄,明显骨赘形成,关节面粗糙变形并硬化;光镜见模型组存在软骨细胞成簇现象,软骨下骨出现骨质疏松与骨修复并见,骨小梁结构紊乱,骨小梁微骨折;造模后12周,关节边缘有明显骨赘形成;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出现软骨表面缺损及纤维化,软骨下骨出现骨质局部硬化、骨赘,骨结构紊乱明显,软骨退变严重。3.2.2实验组和模型组比较:造模后6周,实验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关节面粗糙变形,关节边缘有轻微骨赘形成,软骨下骨密度增高;光镜见实验组软骨退变较轻,软骨下骨出现骨质疏松程度较轻;9周时实验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但较模型组改变轻;光镜下软骨细胞增生显著,但成簇现象少,软骨下骨出现骨质疏松程度较轻,偶见骨小梁微骨折;12周时实验组关节面硬化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轻微;光镜见软骨层轻度变薄,软骨下骨较少出现骨质硬化,骨结构较好,软骨退变较轻。3.2.3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第6周,对照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介于模型组、实验组之间;关节软骨有部分的剥脱,并且软骨的厚薄不一,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可见骨小梁骨折。9周时对照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明显,外侧间隙稍宽,软骨下骨骨密度增高;光镜观察,软骨表面有表浅裂隙,不甚光滑,软骨下骨骨小梁微骨折及骨质增生情况较轻,12周时对照组骨赘形成程度较模型组轻;软骨下骨硬化程度和软骨退变程度均较轻。3.2.4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6周时实验组关节边缘有轻微骨赘形成,软骨下骨密度增高;光镜见实验组软骨下骨骨质疏松程度较轻;9周、12周后,实验组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优于对照组。4按Colanbo的标准进行关节软骨积分统计表明,实验组在第9、12周时软骨细胞评分比同期模型组、对照组明显降低,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结论4.1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有软骨下骨病理的改变。初步证明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病理改变是一个从早期骨吸收为主发展到后期骨形成为主,最终进展到软骨下骨硬化的过程。4.2透骨消痛胶囊减少了骨性关节炎发病早期软骨下骨吸收,抑制骨性关节炎中后期软骨下骨过量形成,从而改善了软骨下骨形态,延缓了关节软骨的退变。4.3透骨消痛胶囊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行之有效的中药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