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DS)、肢体活动能力(FMA)量表观察体针结合腹针治疗脑梗塞偏瘫各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并进行比较,观察体针配合腹针对脑梗塞偏瘫患者临床疗效,为临床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疗法。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60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内科、心血管科、颅脑科、针灸科住院部病人,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体针结合腹针组)30例,对照组(单纯体针组)30例2、基础药物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两组所有纳入病例均按照《指南》给予吸氧、控制血压、纠正血糖,必要时防治感染、控制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降颅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0.1g等基础治疗,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营养支持。3、治疗方法:治疗组(体针配合腹针组)体针取穴:内关双侧,水沟(或印堂),患侧肢体极泉、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委中、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解溪。辨证配穴(均双侧):肝阳暴亢:太冲;风痰阻络:丰隆;痰热腑实:丰隆,内庭;气虚血瘀:足三里(健侧)、血海;阴虚风动:太溪、太冲。腹针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院、气海和关元),腹四关(滑肉门双、外陵双),调脾气(大横双),上风湿点(患测,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下风湿点(患侧,气海旁开2.5寸)。所有穴位均规定具体的针刺方法、针刺深度、针刺角度、行针手法等参数。对照组(单纯体针组):其治疗方案为体针取穴、针刺方法,具体方法同上述。)4、疗程:各组疗程均为15次,每周6次,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共治疗17天;基础药物治疗为17天。5、疗效评定:对每组入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15次后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包括: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ADL)三个方面。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针配合腹针治疗组疗效优于普通体针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四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两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针配合腹针与单纯体针对脑梗塞偏瘫均有明显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四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四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更明显,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