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个人智慧的表现,而且也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中,除了先天的智力和人格特质外,家庭、教育等后天环境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对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和支持,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吗?除去物质方面的激励,诸如自主、尊重或情感等人文关注,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什么作用呢?什么样的人文环境,才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与创造潜力的发挥呢?本论文即是以探索人文关怀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人文关怀与创造性思维,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显著的时代关联。文艺复兴以及近代启蒙运动,主张在人性张扬和个体尊重基础上,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性。这一主张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人们集中探讨了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人格、动机、需求、情感等要素。与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比,可变的环境要素如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人文文化、社会体制、组织氛围、经济水平等,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论文将人文关怀视为一种与个体心理知觉相关的情境或者氛围,从而便于在情境理论和实验基础上考察个体活动,探讨人文关怀对于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干预及效果。论文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和微观的个体感知两个角度来界定人文关怀的方位。其中,影响创造性思维的社会文化主要包括时代精神、国家文化、组织风格和氛围等。论文力图说明,创造性思维的涌现,离不开社会文化系统,创造性表现是一种受全人类自身和当地文化影响的普遍现象。在微观个体感知方面,论文主要探讨了个体在自主、情感和尊严等身心条件得到改善后的创造性表现。人文关怀是一种柔性的、去冲突化的行事方式,主要通过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创造性心理,进而作用于个体,化解个体创造活动中的不适和障碍。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创造活动,是人的自主性、情感和尊严等人性要素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即用人的方式去解放人、关注人、尊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