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A和类固醇雌激素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作为内分泌干扰物质对动物和人类造成巨大威胁,其在污水处理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得到关注。污水土地处理是在面源污染流域广泛应用的工艺方法,双酚A和雌激素物质在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去除效果值得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物质为五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炔雌醇。分析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典型面源污染河流—罗时江进行了调查,针对五种EDCs在水体中、底泥或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时江水体中普遍存在内分泌干扰物,浓度处于较低至中等水平,由于所研究区域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以及畜禽粪便,几乎无工业污水排放,与国内外河流相比较,来自工业生产过程的双酚A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来自居民生活和养殖业的类固醇雌激素污染浓度相当;从罗时江各采样点内分泌干扰物污染通量来看,右所、邓川两个主要乡镇下游河流污染物浓度及通量有显著升高,在人口规模相当的情况下,城镇化区域对EDCs污染物贡献量更大,在莲河桥处EDCs污染通量达到最高,之后由于湿地截留以及河流的自净作用而有所削减;罗时江对于洱海的入湖内分泌干扰物贡献量为1.35~3.70μg/s(BPA=2.12μg/s,E1=3.70μg/s,E2=1.78μg/s,EE2=1.35μg/s,E3=2.41μg/s);罗时江沉积物中EDCs在污染负荷加剧显著增加,说明会在污染发生时在下游就近沉积,从沉积物中EDCs成分来说,E3含量最高,其次为E1,而E2因迅速降解不易富集。利用土地处理装置进行对模拟污水的各污染物去除效果实验,装置在稳定运行一定时间后,都对常规污染物与内分泌干扰物取得一定的去除效果。对于常规污染物,装置对COD与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效果较好,对于总氮的去除效果相对不够理想。对于内分泌干扰物,BPA、E1、E2、EE2的去除效果较好,E3的去除效果相对不够理想;对于受堵塞积水影响的处理柱,其对污染物难以进行去除,其运行的不稳定导致处理能力的大幅度削弱;水力负荷对于各污染物的去除有着重要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合理的碳氮比对于各污染物的去除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了在碳氮比从3.3:1提高到5:1后,各处理柱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上升;此外,硝化作用与内分泌干扰物之间有着重要联系,硝化菌计数实验定性地证实了硝化作用与EDCs去除之间的相关性。之后对污水处理装置中土壤进行处理,通过一系列微生物筛选、分离步骤,得到能有效降解BPA的菌株。通过对比生长曲线和降解能力,得到BPA优势降解菌B-01,其在高浓度BPA溶液中有很好的耐受性;纯化培养的降解菌株在培养初期的24h内对BPA快速降解,随后降解速率变缓;碳源投加量增加对BPA降解有一定促进作用;优势BPA降解菌株B-01经鉴定推断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