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原位诱导铁-锰氧化物对土壤中砷的稳定化效果和机制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205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采矿业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含砷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砷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土壤砷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加速了砷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转化,如何修复砷污染土壤并降低其环境风险成为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表明,铁-锰氧化物在土壤中砷的吸附固定和迁移转化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锰氧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 Mn B1为实验菌株,研究其诱导生物铁锰氧化物(BFMO)对水和土壤中砷的稳定化效果与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为:探究BFMO对水中砷的吸附固定效果和机制;研究生物锰氧化物(BMO)、生物铁氧化物(BFO)和BFMO对土壤中砷的吸附固定效果和植物毒性;分析环境因素对BFMO吸附固定土壤中砷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BFMO修复砷污染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改变砷的初始浓度、细菌接种密度、碳酸锰浓度和亚铁浓度来探究BFMO对水溶液中砷吸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1)原位形成的BFMO对As(III)和As(V)有良好的去除效率,当砷浓度为0.5~5 mg/L时,As(III)和As(V)的去除效率均在62%以上;2)当细菌接种比为0.1%~0.5%时,As(III)和As(V)的去除效率与细菌接种比成正比,当细菌接种比在大于0.5%时,As(III)和As(V)的去除效率都在85%以上,且不发生明显变化;3)当Mn CO3的浓度为0.2~0.8 g/L时,BFMO对As(III)和As(V)的去除率随Mn CO3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Fe(II)浓度为2.5~25mg/L时,BFMO对As(III)和As(V)的去除率也随Fe(II)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Mn CO3或Fe(II)浓度再升高时,As(III)和As(V)的去除效率基本保持不变;4)微谱分析表明,原位形成的BFMO对As(III)和As(V)的去除主要通过氧化吸附、共沉淀等多种方式起作用。(2)合成制备了BMO、BFO、BFMO等生物铁-锰氧化物修复材料,研究这些生物铁-锰氧化物以及原位诱导生物铁-锰氧化物对土壤中砷的稳定化效果,基于种子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分析修复过程中植物毒性和植物As累积情况,明确修复前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浸出实验表明,BMO、BFO、BFMO以及原位诱导BFMO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水溶性砷和可生物利用砷含量,其中BMO处理后水溶性砷含量降至0.34 mg/kg,稳定化效率为80.69%,而原位诱导BFMO可降低生物有效性砷含量,稳定化效率为76.41%;2)植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BMO、BFO、BFMO以及原位诱导BFMO稳定化处理后小白菜种子的毒性明显降低,相比而言,种子萌发的根长、发芽率等指标都较原土有显著提高;3)盆栽实验结果表明,BFO稳定化处理时小白菜相对株高较原土增加67.88%,而BMO处理时能够有效降低砷在小白菜体内的累积,较原土减少39.72%,研究也发现,原位诱导BFMO稳定化处理时小白菜对砷的累积量有所增加;4)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稳定化处理能使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5)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小,而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含量缓慢增加。(3)研究了不同温度、含水率和BFMO的形成方式对土壤中砷稳定化效果的影响,探究了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后p H和ORP变化不明显,EC和无定型铁含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无定型锰也较原土有所上升;2)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原位诱导BFMO对砷的吸附固定效果显著高于异位修复,在30℃时,原位诱导BFMO的水溶性砷和可生物利用砷含量较原土分别降低了51.85%和42.98%;3)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的增加和原位生成BFMO有助于将砷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环境风险;4)温度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大,异位修复时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原位,稳定化处理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含量较原土显著提高,而厚壁菌门和互养菌门的含量显著降低。
其他文献
随着物联技术的发展,智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用户在体验智能产品带来的便利之际,却也出现了许多交互逻辑上的问题,导致用户在使用习惯和交互方式方面产生抵触。传统硬件界面的设计研究已完全满足用户基本的交互需求,但是多通道的交互方式会给予用户更多的交互体验,技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设计也应让技术在产品中得到更好地发挥,而不是一味地以功能的方式堆叠。赋予交互意义的产品会让用户感受到更多的
随着智能工厂和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以设备为中心的工业数据可视化已不能满足当前工业生产的要求,以人为中心的工业数据可视化将成为工业可视化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工业仪表的可视化以及拆装过程的引导,对增强现实注册技术、仪表可视化技术以及拆装过程中的模型动画规划生成进行研究,实现工业仪表的移动可视化和拆装作业的可视化引导,在工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与传统的地面交通方式相比,地下交通(以地铁为核心)因其便捷高效、安全舒适和整洁卫生的条件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地铁隧道由于电气、环控等设备的长期运行以及人员的散热,会在隧道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地下空间内的温度每时每刻比周围土壤温度高,一年四季均向周围土壤散热,即会导致土壤温度持续升高,形成长期持续的热污染。与大气热污染和水体热污染相比,土壤热污染的隐蔽性使其易被忽视。本文首先以地铁隧道空间为研究对象
近年来,装配式钢结构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结构形式之一,在国内外的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钢结构梁柱节点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时所形成的节点受力机理也不尽相同,梁柱节点的受力方式能影响到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首次确认在地震中钢框架梁柱连接处发生了梁端断裂事件,导致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打破了传统印象中钢结构梁柱节点抗震性能优良的印象。此后,各国专家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钢结构梁柱
在环境和能源变成全球共同关心问题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各国的支持下将会在未来变成比较重要的趋势,以氢为能源供应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也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随着燃料电池的市场化,燃料电池的技术突破和研发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的模型和控制问题,搭建了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的模型和试验测试台架。针对其压力与流量的非线性和强耦合性的特点,为了避免
本文针对目前铁路房建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房建设备安全性检测不完善的现象,设计开发铁路房建设备管理系统。现在铁路房建设备维护全过程中的大多数常见故障警告信息仍基于传统的DSC系统(Dixtributed Control System)单一相点检查和达到警戒线发出警告信息的方法。针对该现象,文中通过对分布于各地的铁路房建设备管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系统中增加了故障预测预警模块和安全风险管理模块,对铁路房
嵌入阻尼膜复合材料结构(Composite Structure with Damping Film Embedded,CSDFE)因其优良的整体性能,在飞行器、卫星和精密仪器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当前对其动力学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研究和模拟仿真方面,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简支边界条件领域,固支边界条件下的理论分析目前还比较匮乏。本文从嵌入阻尼膜复合材料固支板结构出发,对板、梁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的发展产业之一,其中轮毂电机驱动汽车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针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结构特点,开发其适用并且控制效果好的控制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分层控制架构搭建控制模型,上层为力矩决策层。建立车辆稳定性判断模块;基于PID控制算法构建车辆纵向车速跟踪控制器;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搭建驱动防滑控制器,采用前
本文基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针对工业链中的套筒-销轴链,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急停和往复运动条件下的热弹流问题,主要包括:(1)建立了无限长线接触零卷吸热弹流润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对急停问题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了初始零卷吸速度、急停时间对接触区内油膜的膜厚、压力、温升和摩擦系数等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零卷吸工况下的急停会造成运动过程中接触区中心压力的急剧增加,因此两接触固体容易发生塑性变形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女性地位也得到不断提高。因其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都到达了相对的高度,她们在生活上更加独立,对物质和精神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女性的敏感与细腻、感性与柔美,使其更加需要一个蕴含情感的居住空间,来实现文化与精神的交流。在这种独特的“她时代”女性消费文化影响下,女性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在欧美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家针对女性的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迅速发展,相较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