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的支撑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些年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学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学科设置日趋齐全、民办大学重新崛起以及大学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等方面。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的办学水平,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大学发展的支持力度,自二十世纪末相继实施的“211”、“985”工程,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层次的大学均刻意追求“高”、“大”、“全”的办学目标,大学的发展缺乏自身个性和特色,呈现千校一面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给我国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阻碍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的个性,促进大学多样性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相关参考文献资料,归纳大学个性的内涵、大学个性缺失的表现,从制度视角分析大学个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及建议。从我国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个性缺失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上“趋同”、发展定位上“求高”、发展规模上“求大”和学科发展上“求全”等四个方面。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之一,其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度理论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的关系上认为大学个性的缺失主要受到了三种类型制度的影响,分别为强制性制度、模仿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强制性制度主要是指由于政府对权力的偏好,通过颁布一些对大学发展具有强制性作用的制度对大学进行管理,如政府对大学强制实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模仿性制度主要是大学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往往选择模仿周围一些较为成功的大学,如我国不同层次大学对“211”、“985”工程的模仿和追求等;规范性制度主要是大学受到社会认同等价值观念方面的压力,一般会主动遵守某些不具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如大学排名对大学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大学基于发展的考虑,往往会追求更高的排名,并会主动根据大学排名相关指标体系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此外,文章还谈到了导致大学缺失的制度变迁之所以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我国大学个性缺失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发展我国大学的个性,我们应该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采取理顺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加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制定现代大学章程及实现大学学术本位的回归等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