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新潮》杂志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8年底,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成立新潮社,并于次年1919年1月出版《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中,由于《新青年》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使得研究者将目光大都投注于它,而无法顾及或者忽视了对《新潮》的研究。但是,不管是从传播范围的广度上,还是启蒙对象的深度上,亦或就杂志本身的内容来论,《新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中也有着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过往学术界多从文学审美性范畴和文本分析“范式”来研究《新潮》。针对此种研究方法所存在的一些困顿,本文试图从文化视野的角度,首先将《新潮》放置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聚焦于《新潮》的作者群及其形成的人际网络关系,分析《新潮》的读者群及其阅读的心理等外部因素。然后,返回《新潮》杂志本身,阐述在拥有这样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以及五四新文化具体历史背景下,《新潮》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诸如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关系,对于“反传统”的态度,和新潮社之辈以《新潮》为平台所希望构建“学术”社会的理念等。 最后,通过外部因素和文本的对照分析,展现一本真实的、充满着生命故事的《新潮》杂志,因为对外部因素的观照,最终是为了能更加清晰地认识《新潮》文本的内涵。从而通过解析《新潮》具体的文本,更好地来审视《新潮》背后,支撑它的那个具有自身学术个性的青年文化群体,如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俞平伯等,审慎他们所走的道路,不仅在于鉴古,可能同样会有知今的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文学“大家”研究的相对饱和,在某种向度上,学术界已逐渐将研究触角伸向那些曾经孜孜耕耘过的所谓二、三流作家。这些作家尽管在当时文坛上有一定的活跃度,但随着时间
本文对韩中四字成语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动机及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及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等问题。 第二章将同行同义型四
美国华裔文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在美国文坛上绽放异彩的,但是华裔文学创作的历史却是同华人移民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无产阶级文学”或“左翼文学”成为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主流文学,这个时代也被称为“红色的十年”。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贫民作家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文化观。军事文化观指导军事文学的创作,军事文学又反作用于军事文化观。戏剧一开始便与战争紧密相连。近代以来,中国战事频繁,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入境(触景生情的体验),让学生移情(物我同一的体验),让学生会悟(心有所悟的体验)。 Teachers in reading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
期刊
林兆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一位重要领军人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改编了一系列经典名著,开启了中国九十年代先锋戏剧重读经典的先河。通过改编原著,他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