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善恶思想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652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书》云:“天道福善祸淫。”但现实却往往如蒲松龄在《与韩刺史樾依书》所说的“公道不彰”。如此,“道”在哪里呢?这个千百年来的疑问触发了本文的选题。   本论文的第一章先厘清什么是中国人传统的善恶标准:中国人传统的善恶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善恶观和民间善恶观高度吻合;儒家善恶观在普及的过程中,由强调“内省”变为“刑罚”和“报应”;民间流行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法是儒家、民间报应观、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结合体。而这四点在《聊斋志异》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第二章研究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善恶思想。儒家思想是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主要思想。蒲松龄诗文和《聊斋志异》中虽然也有佛道成分,却都不是主导而是支脉,蒲松龄关注人世间的事情,这说明他没有看破红尘。至于《聊斋志异》中的“报应”和“轮回”,是表达“赏善罚淫”主题的工具。   第三章详细论述了《聊斋志异》表达善恶思想的手法。论赞是蒲松龄在小说现身说法的方式,是他直接表达善恶观念的途径。它既有题内的赞语,也有题外的借题发挥。而“异史氏日”和短评的巧妙分工,也叫人欣赏到蒲松龄的匠心。   聊斋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蒲松龄在设计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性格与他们的结局间的必然关系,而且刻意让95%的故事拥有大团圆结局,这两点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思想的表达有极为积极的作用。   《聊斋志异》的大部份篇章有“业报”、“轮回”情节,通过它们,作者告诉读者“有善必赏,有恶必罚”的道理,鼓励人弃恶从善,二者是小说表达“赏善罚淫”之旨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重点在评价。本文先评价《聊斋志异》有赏善罚淫内容的目的,接着评论其善恶思想的合理性,然后是对小说的艺术手段能否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的说明,最后从《聊斋志异》对前人作品的继承与超越看蒲松龄对美善人间的期盼。   《聊斋志异》像一部决狱的纪录,蒲松龄试图通过大大小小的“案件”给读者归纳出一套由上天颁布和执行的“律例”,一条条赏善罚淫的规则。“赏真善、罚真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原来就在此。   《聊斋志异》“有意作文”,“以文载道”,在文言小说史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月牙状的形给人以圆的期盼,肩示万物古难全的思辨。橙黄的温馨在月牙石的两而弥漫,构成了整体色调上的暖意一片。正面左上方几抹橙红挥洒,与中部棕褐嶙峋相伴。灰色的晕染间
学位
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的思想充满活力、影响深远,但当前汉语世界对它的研究却并不充分。鉴于此,本文对青年卢卡奇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对于理解青年卢卡奇来说,重要的是这
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打造初中高效体育课堂,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找出一条既符合本校实际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政权频繁更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朝士族南迁,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音也不例外,处于一个十分混乱的时代。   语音史框架首先要
《新诗十二讲》以废名在北大的讲义为基础编成,是这位现代小说家、诗人、批评家谈论新诗的批评文章合集。书中,废名的思考围绕着“什么样的诗才是新诗”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他
本文主要对泉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语音形式、语法功能和语义等方面进行考察,并深入挖掘进行探讨,以期让人们对这个语言层次复杂的闽南话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并为
成语是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比较抽象、概括地记录和反映了民族的文明及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对一种语言成语象征意义的研究,既可以展示出该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