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书》云:“天道福善祸淫。”但现实却往往如蒲松龄在《与韩刺史樾依书》所说的“公道不彰”。如此,“道”在哪里呢?这个千百年来的疑问触发了本文的选题。
本论文的第一章先厘清什么是中国人传统的善恶标准:中国人传统的善恶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善恶观和民间善恶观高度吻合;儒家善恶观在普及的过程中,由强调“内省”变为“刑罚”和“报应”;民间流行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法是儒家、民间报应观、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结合体。而这四点在《聊斋志异》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第二章研究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善恶思想。儒家思想是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主要思想。蒲松龄诗文和《聊斋志异》中虽然也有佛道成分,却都不是主导而是支脉,蒲松龄关注人世间的事情,这说明他没有看破红尘。至于《聊斋志异》中的“报应”和“轮回”,是表达“赏善罚淫”主题的工具。
第三章详细论述了《聊斋志异》表达善恶思想的手法。论赞是蒲松龄在小说现身说法的方式,是他直接表达善恶观念的途径。它既有题内的赞语,也有题外的借题发挥。而“异史氏日”和短评的巧妙分工,也叫人欣赏到蒲松龄的匠心。
聊斋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蒲松龄在设计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性格与他们的结局间的必然关系,而且刻意让95%的故事拥有大团圆结局,这两点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思想的表达有极为积极的作用。
《聊斋志异》的大部份篇章有“业报”、“轮回”情节,通过它们,作者告诉读者“有善必赏,有恶必罚”的道理,鼓励人弃恶从善,二者是小说表达“赏善罚淫”之旨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重点在评价。本文先评价《聊斋志异》有赏善罚淫内容的目的,接着评论其善恶思想的合理性,然后是对小说的艺术手段能否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的说明,最后从《聊斋志异》对前人作品的继承与超越看蒲松龄对美善人间的期盼。
《聊斋志异》像一部决狱的纪录,蒲松龄试图通过大大小小的“案件”给读者归纳出一套由上天颁布和执行的“律例”,一条条赏善罚淫的规则。“赏真善、罚真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原来就在此。
《聊斋志异》“有意作文”,“以文载道”,在文言小说史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