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的理论核心是其生命观。道家生命观是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观念体系,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把握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揭示蕴涵于其中的丰厚的生命精神,进而体认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就道家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生命观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加强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道家生命观的产生,从主观成因上说与道家理论形态的开创者老子的史官身份及其所受的史官文化的熏陶有着密切联系。史官文化注重历史经验的传承,对老子发生重大影响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两种:一是有关国家存亡之道的社会性历史经验,二是有关生命存在之道的个体性历史经验。老子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将其抽象为“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范畴的“道”不是纯客观的宇宙自然之道,它本质上是一种以自然为特性的生命之道。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实际上就是以生命问题为核心,这使得生命观成为老子哲学的中心内容。从客观条件来看,道家生命观的产生既有一定的理论渊源和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源。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原始宗教中的生命崇拜及以《周易》为代表的古代典籍中的生命关怀,其文化背景是深含生命意蕴的楚淮文化,其现实根源则是春秋战国这一变革时代所造成的生命的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拯救生灵的需要。 道家生命观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整个道家理论形态的演变而经历了一系列的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揭示人的生命存在的个体性和自然性,揭示生命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必然的、应然的联系;至于生命与社会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则有所忽略。黄老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庄道家法自然的生命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基于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已为老庄道家所强调,黄老道家便将生命观的主题逻辑地转移到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着重探讨生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到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时期,随着黄老学在政治领域的退位,其治国之道已不再为社会所需要,于是黄老学者便转而专注于养生之术,道家生命观的主题也相应地转移到个体养生方面。这样从老庄到黄老,生命存在的两重关系即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都被作了认真思考,生命的两重属性即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受到了关注。剩下的问题是:生命的两重属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命存在的两大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就是玄学生命观必须探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生命与自由的关系问题。 从总体上看,道家生命观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主张生命本位,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身外之物;二是深具自然关怀,将生命与自然自始至终地联系在一起;三是具有超越意向,力图超越生命的有限与短暂,追求生命的无限与永恒。 在思想内容上,道家生命观涉及到生命产生的本源、生命形成的机制、生命构成的要素、生命发展的过程、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价值表现、生命的修养原则以及生命的终极境界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在生命本源观上,道家将生命产生的终极根源归结为“道”,将生命形成的现实根据归结为“德”;在生命机制观上,道家用“气”的聚散变化来解释生命现象的形成;在生命结构观上,大部分道家学者持形神二元一体的生命结构观,也有的学者持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观;在生命过程观上,道家强调了生命的两极即生死现象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并着重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广泛论述了生死关系问题;在生命价值观上,道家表现出重人贵生的思想倾向,老庄、黄老和玄学分别从不同方面高度肯定了人的类生命价值、生命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体价值;在生命本质观上,道家强调了生命本性的自然性,其所谓自然不同于本能,而是指本真、朴真;在生命存在观上,道家强调了保持人的朴真之性的重要性,提倡一种法自然、尚无为、率性而真的生命存在方式;在生命修养观上,道家一方面主张形神兼养,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了养神的重要性;在生命境界观上,道家理论呈现出由内而外、由个体而社会的发展态势,老庄、黄老和玄学分别追求身心超越、身国同治和内圣外王的境界。上述内容相互联系,纵横交错,构成了道家生命观的理论体系。 道家生命观以其深沉的理性精神、独特的尚阴思维、突出的平等意识和浓郁的生命关怀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在生命关怀趋于淡漠,生命与环境的关系趋于紧张的现实生活中,道家生命观也不乏积极意义。同时,由于时代和认识等方面的局限性,道家生命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乃至错误。如道家生命观的诸多观点比其同时代思想流派的观点更深刻,但却往往又陷入了偏颇乃至极端,表现出深刻的片面性之特征。又如道家生命观虽深具理性精神和平等意识,但其理性精神是是不彻底的,其平等意识是不完备的。再如道家生命观所追求的解脱自由虽具“极高明”之高远境界,却缺乏“道中庸”之平实根基,它虽能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却因其不提倡积极的作为而缺乏实践品格,也因其脱离了现实生活(面)(几)成空中楼阁。对道家生命观本身所存在的这两方面的情形,人们都应该以一种历史的、客观的态度进行认真的反思,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