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论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党和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力促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其核心就是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产业功能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产业体系,从而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如何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与农民增收是一个亟须破解的难题。化解这一难题需要不同产业和部门形成协力机制,通过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真正实现工业带动农业、“龙头”带动农民。农业产业链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开辟了现实有效的途径。   本研究从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必要性入手,以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产业关联为核心,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系统性框架,研究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实现,在动态发展机制、组织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首先,论文界定了农业产业链及农业产业链培育两个基本概念,以此为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链理论雏形、产业链理论基础和产业链理论形成,分别对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协同论、供应链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及产业链理论进行了阐述,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次,论文对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认为,第一,农业产业链培育是巩固和增强农业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途径;第二,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第三,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第四,农业产业链培育能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链条短且窄、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第三,论文从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原则、主体、运行机制、水平测度五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基本框架。认为,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应该在科学发展原则、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聚集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农业产业链培育实施主体与支持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高效配置资源、提升经济效益、发挥关联协同效应、升级农业结构、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认为,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平稳运行及功能实现需要高效的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水平测度的三级指标体系,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水平。   第四,论文分别阐述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四大运行机制:动态发展机制、组织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第一,农业产业链的动态发展机制是指农业产业链形成、发展的机理及过程。此部分首先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产业链的价值链进行了着重分析,研究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成长模型并分析了各成长要素对农业产业链培育的作用,最后详细探讨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及横向拓宽的模式及方法。第二,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机制是指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表现形式以及与各主体之间的联结实现方式。此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动因,继而回顾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发展历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模式,最后提出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模式。第三,农业产业链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使链条上不同的经济主体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盟。此部分首先阐述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联结方式,在确立了利益协调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实施主体、作用客体、操作工具和实现目标四个方面,通过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和谐。第四,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契约风险和运行风险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的风险构成、风险形成机理及风险控制的方法。   最后,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农业产业链主体活力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需要的外部支撑环境。   农业产业链培育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相关研究国内外鲜见,本研究主要在六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系统性框架。目前学术界鲜见针对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系统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在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现状及我国农业产业链培育之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目标、原则、主体、运行机制、水平测度五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系统框架,并针对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平稳健康运行及功能实现需要动态发展机制、组织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   第二,较完整地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目前学术界还未见针对农业产业链培育水平测度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尝试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水平测度三级指标体系,包括农业产业链竞争力及运行绩效、农业结构、龙头企业、农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链联结稳定性、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农业产业链环境8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分别设置了25个二级指标及76个三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较为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农业产业链培育的水平。   第三,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成长模型。在对农业产业链形成机理、运行机制及产业环节联结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链成长模型。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链成长的起点,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信息及管理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农业产业链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引导和政策引导不断促进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链内含价值流、物流与信息流,链条中是以信息流带动价值流与物流,通过终端销售完成价值实现。   第四,发展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宽理论。以前的学者在研究产业链构建时,多是考虑增加产业链节点环节实现链条的延伸,本研究发展和深化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提出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产业链的纵向扩张实现延伸,二是通过产业链节点裂变实现延伸,并以加工环节为例说明产业链节点裂变延伸的过程及其带来的农产品价值增值过程。提出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宽也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加节点的支持环节来保障节点组织的运行和提高节点的功能,二是增加并列的同质或近似节点,避免链条节点的唯一性风险。   第五,提出了农业产业链运行风险概念。对于农业产业链风险构成学者们大多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及契约风险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分析农业产业链形成机理及运行机制后认为农业产业链存在运行风险。农业产业链的运行风险就是指由于产业链主体退出的不确定性而使产业链稳定运行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农业产业链各主体通过产业链而结成经济联盟的动因是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各主体没有获得预期利益,而又必须受到产业链要求的约束时,就会产生退出产业链的可能。   第六,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模式的核心是形成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联动发展的紧密的产业链组织系统,使其依托产业链成为经济联盟与利益联盟。并且设想构建层级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农民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对农民利益进行保护。通过层级制的纵横联合,形成畅通的组织系统,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以高质量人力资本、 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研发水平分别作为转换变量,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PSTR)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对对外直
期刊
【摘要】配件供应直接影响汽车4S店售后服务的质量,然而汽车配件种类繁多、客户需求不一,给配件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文中从配件管理流程入手,提出做好配件管理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工作流程;配件管理;4S店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中,维修服务和零部件服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及时,高效的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和各种能够提高车辆附加值的汽车用品,让顾客感到满意和喜悦。这是优化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的主要驱
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为企业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理方式和管理框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引。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1981年8月在湖北省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群中发现异常血红蛋白一个家系,经过上海儿童医院遗传研究室进行化学结构分析和鉴定,证明是血红蛋白E(以下简称HbE)。 HbE是一种慢速异常
该文就是从乌拉圭、黑西哥和东亚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出发,比较分析各次危机的原因和背景以及危机理论.该文认为:东亚和拉美地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发展
介绍如何将工业控制领域广泛使用的分布式系统与智能电子体质健康测试仪相结合.重点介绍了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花卉旅游业也开始被不断地开发和利用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喜爱花卉旅游.花卉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以花卉业为
网络根据应用对象的需求和特点的不同,可划分为数据网络和控制网络两大类.数据网络是以数据传递为目的,实现信息共享的网络,包括互联网络,通信网络等;控制网络是以传递控制和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