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鮸状黄姑鱼(Nibeamiichthioides)投喂策略和廉价配合饲料的研究。研究分3部分:(1)不同日粮水平和投喂频率对鮸状黄姑鱼生长和食物利用的影响;(2)停喂不同时间后再投喂对鮸状黄姑鱼生长和食物利用的影响;(3)利用豆粕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对鮸状黄姑鱼生长和食物利用的影响。
实验内容如下:
(1)在近岸浮式网箱(1m×1m×1.5m)进行了2个8周的养殖实验,以确定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的最佳日粮水平和投喂频率。6个日粮水平分别是初始鱼体湿重的1%、2%、3%、4%、5%和6%;投喂频率为2次/d、1次/d和1次/2d。用廉价高效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粗蛋白45%,总能18MJkg-1)。日粮水平实验鮸状黄姑鱼的初始体重为30.3±0.2g;投喂频率实验的为37.8±0.2g。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鮸状黄姑鱼的特定生长率和终体重随着日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饲料系数在日粮水平从1%增加到4%时呈上升趋势,而从4%到6%呈下降趋势;在所有日粮水平中,最低日粮水平组的饲料系数最高,氮利用率最低。在投喂频率实验中,2次/d和1次/d投喂的鮸状黄姑鱼的摄食量、特定生长率和终体重都要显著高于1次/2d组(P<0.05)。各投喂频率处理之间的饲料系数和氮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鮸状黄姑鱼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日粮水平的增加而下降,而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投喂频率实验各处理组鮸状黄姑鱼的躯体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建议:对于网箱养殖的鮸状黄姑鱼苗种,日粮水平设为鱼体湿重的4%-5%,投喂频率1-2次/d较好。
(2)在近岸浮式网箱内对初始平均体重为73.8g的鮸状黄姑鱼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情况。实验共设4组食物处理,3组鱼分别被停喂1周(第4周停喂)、2周(第3-4周停喂)和3周(第2-4周停喂)后再恢复正常投喂4周;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停喂导致鱼体重和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第4周末停喂鱼的体重、肝重指数和躯干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鱼(P<0.05),而躯干灰分含量高于后者(P<0.05);停喂2-3周的鱼腹膜间脂肪比率低于对照鱼(P<0.05),躯干水分含量高于后者(P<0.05)。恢复投喂期间停喂鱼的摄食率和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鱼(P<0.05),饲料系数低于对照鱼(P<0.05)。经过4周恢复投喂后停喂1周的鱼体重与对照鱼无明显差异,停喂2-3周的鱼体重仍明显低于对照鱼(P<0.05);停喂鱼的肝重指数、腹膜间脂肪比率以及躯干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与对照鱼无明显差异或高于对照鱼。实验结果显示网箱养殖的鮸状黄姑鱼停喂l周后表现出完全补偿能力,停喂2-3周后表现出部分补偿能力,恢复投喂期间停喂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停喂后再投喂可作为鮸状黄姑鱼网箱养殖中一项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3)在近岸浮式网箱内对初始平均体重为29.8g的鮸状黄姑鱼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在不添加赖氨酸的情况下,豆粕替代鱼粉对其生长、食物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实验共配制成6种等氮(粗蛋白,43%)等能(总能,19MJkg-1)的饲料,豆粕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鱼粉的20%、40%、60%、80%和100%,对照组含40%的鱼粉。替代20%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从替代40%到100%组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氮利用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替代100%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饲料系数差异不显著。替代20%和40%组的肝重指数和条件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更高替代水平组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之间躯体的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替代40%到100%组的躯体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豆粕替代组鱼体的灰分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在不添加赖氨酸的情况下,在鮸状黄姑鱼饲料中可以用11.3%的豆粕替代20%的鱼粉而不影响生长。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形成以下结论:(1)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的最佳日粮水平为初始鱼体重的4%-5%,最佳投喂平率为1-2次/天;(2)网箱养殖的鮸状黄姑鱼停喂1周再投喂4周,可以实现完全补偿生长,停喂2-3周的只能实现部分补偿;(3)在不添加赖氨酸的情况下,在鮸状黄姑鱼饲料中可以用11.3%的豆粕替代20%的鱼粉而不影响生长和饲料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