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1933-1994)是战后日本思想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历史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原貌;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解释性重构。广松涉通过第一手文本精心解读和资料考证,详细描绘出马克思从孩提时代,经学生时代、《莱茵报》时代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创作时期的思想形成过程,旨在恢复马克思本来的思想面貌。广松在阐述并展开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具有方法论的高度自觉,他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复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实态,历史性地再现马克思的思想原貌。笔者认为,广松涉在这方面的许多观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如广松涉认为,研究少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比《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更能反映当时马克思的政治态度。大学时代的马克思并不是站在启蒙的理性主义思潮和浪漫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任何一个立场上反对另一种,而是在扬弃两者的基础上,走到了黑格尔主义,并由此出发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仍然以“自我意识”和理性化的哲学作为反对宗教神学的工具。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观,但还没有同黑格尔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彻底划清界限。这一时期的共产主义理论,是沿着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扬弃手段——“国家共同体”的思路,在公民和市民的二重分裂的基础上,建立“人类伦理共同体”的“民主制”国家,最后再具象为无产阶级作为“心脏”的人类解放这个理论高点。并且共产主义的理论不是通过国民经济学批判达到的,而只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工作的一个环节,是超越法哲学的一个环节。马克思通过《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也批判并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在实践认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工人阶级新哲学世界观。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形成过程的研究基础上,广松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释性的重构。通过文献资料的解读,挖掘那些隐藏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东西,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平。广松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转变契机是对“异化论”的自我批判和超越,从而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本身。他特别重视马克思的异化论向物化论的转变。异化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关键概念,而物化(Versachlichung,Verdinglichung)概念则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物化论在克服“主体—客体”模式的同时,自觉地确立了关系主义的本体论。在马克思那里,物化概念被规定为,以物与物的关系乃至物的实体与事物的属性来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这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日常的、直接意识中出现的错觉。广松涉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物化论,指出马克思不仅批判地阐明了经济现象中的物化问题,而且对若干历史现象、社会权力、政治权力的物化,对道德的、制度的物化,对群众运动的物化等问题也作了论述。他的物化论不论在为其哲学体系提供根据方面,还是在具体运用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继承、展开的课题。但是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广松对马克思的物化论有泛化的倾向。马克思的物化论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和生产关系物化在商品中的物化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积聚。各种私人劳动以被展开的人类劳动的同等性在交换时取得了等同的价值对象性的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者通过交换劳动产品而结成社会关系。这种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是虚幻的,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为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这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像物的对象性质一样被反映出来,成为被商品关系所俘虏的人们的“拜物教”。广松涉把它扩大为人类的共同活动关系的物化,显然是对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过度诠释和不适当的扩展运用。他违背了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商品社会的历史限定而把它作为普遍性的事态来理解,成为泛人类行为的永恒化现象,显然有悖于马克思的原意。广松涉从自由平等的传统理论视角出发,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构造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虚假性的“奴役性”的自由平等现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应是国家的消亡和分工的消除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广松涉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理论恰恰指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忽视的理论盲点:个人所有制不等同于公有制;自由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自由不是用国家权力保障的自由,而是直截了当地废除政治限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然而,广松涉把共产主义最终解释为马克思扬弃以往传统的“自由、平等、友爱”理念,构建一种道德伦理制约下的“友爱协作共同体”。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有悖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私有制,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私有产权、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马克思讲的人人平等的“个人所有制”恰恰是只有在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在财产关系上消灭了任何个人特权的公有制条件下才有可能,劳动人民集体当家作主的公有制正是避免社会两极分化使人人平等的“个人所有制”得以实现的形式。广松涉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扬弃活动,明显具有伦理共产主义的空想性和黑格尔主义思辨性色彩。在马克思一生思想的探索与建构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始终是其最为重要的参照系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马克思曾经试图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清算他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渊源,但始终没有彻底切断与黑格尔哲学的联系。笔者认为,广松涉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相关联的具体细节和演变轨迹的研究,确实有独到之处。但是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哲学的二元对立的克服看成是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延长线上,用“产业”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完成的,这一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化。总体看来,虽然广松涉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失误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研究仍然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批判地吸收借鉴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吸收现代人类文明成果,摆脱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的束缚,科学地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结合我们的实践和探索,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