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城乡同步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测度城乡不平衡向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实现福祉均衡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新视角。为此,本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福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我国城乡居民多维福祉指标体系与测评模型,依托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多维福祉水平及其演进态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单因素t检验、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中国城乡居民多维福祉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2005-2015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综合福祉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居民整体已从中等福祉水平迈上中等偏上福祉水平行列,农村居民整体从低福祉水平向中等福祉水平迈进;(2)从具体维度看,2005-2015年,城镇居民在健康状况、工作与教育、社会保障和自我认知维度的福祉水平始终较高,物质条件维度的福祉水平大体处于中等水平,休闲维度的城镇居民福祉水平早期较低,但增长态势明显;农村居民在健康状况与自我认知维度的福祉水平始终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物质条件、工作与教育维度的福祉水平大体处于中等水平,在社会保障与休闲维度的福祉水平增势明显;(3)城乡间居民福祉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2005-2015年,城镇居民在综合福祉水平以及物质条件、工作与教育、休闲、社会保障维度福祉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多维福祉差距整体先扩大后缩小;(4)城镇居民多维福祉水平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农村居民多维福祉水平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居民多维福祉水平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倒U型变化,农村居民多维福祉水平总体随年龄的增长持续降低。个人能力对城乡居民多维福祉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论文认为缩小中国城乡差异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促进人口更自由的流动;(2)做好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受教育等方面权益的统一,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权益;(3)为城乡居民搭建学习与技能培训平台,提供相应的学习提升机会与渠道,促进城乡居民个人能力的提升;(4)针对性地促进城镇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5)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体制,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