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主要目标是构造一个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能处理葛梯尔反例的、包含知道与相信两个认知算子在内的多主体认知逻辑——多主体实践认知逻辑系统。 知识是否可能?知识是什么?知识具有哪些逻辑性质?这是构造任何认知逻辑系统都必须首先回答的三个问题。因此,要构造多主体实践认知逻辑,也必须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具有统一的物质基础。规律是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认识则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逐渐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在实践基础上把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受动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有力地回答了各种不可知论的难题。 葛梯尔反例表明,传统的三元知识论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它未能抓住知识与真信念的的本质区别。国外对葛梯尔反例的解决方案可以分为强化方案和弱化方案两种,二者尽管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看法,但都没有真正解决葛梯尔反例提出的问题,即知识与真信念的本质区别问题。实践确证论以信念理由和真理理由的区分为切入点,在实践基础上把信念理由和真理理由统一起来,确认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信念。这一定义继承了传统三元知识论的优点,吸收了各种葛梯尔反例解决方案的成功之处,同时还从本质上对知识和真信念进行了区分,解决了葛梯尔反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实践确证的知识论,回答了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知识的逻辑性质要通过构造认知逻辑系统来体现,而构造认知逻辑系统必须首先解决语义问题。经典认知逻辑是以传统的三元知识论为基础的认知逻辑,其语义学是标准的可能世界语义学。主观认知逻辑是以主观知识论为基础的认知逻辑,其语义学是一种非标准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这种语义学的特点是在可能世界之外增加一个特指世界——客观世界,并把模型有效性定义为客观世界的有效性。实践认知逻辑则是以实践确证理论为指导的认知逻辑,其语义学也是一种非标准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这种语义学的特点是,在可能世界中增加了一个实践世界;在知道可达关系下,其它可能世界都是真可达的;并重新定义了知识的满足关系。新的认知逻辑语义学能够为实践认知逻辑提供合理的语义解释,这就解决了实践认知逻辑的语义问题,为构造实践认知逻辑系统扫清了障碍。 构造实践认知逻辑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构造了单主体实践认知逻辑KjB,然后在KjB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多主体的实践认知逻辑系统KjBm。单主体实践认知逻辑系统KjB是一个简单的、忽略了主体的实践认知逻辑,其可靠性和完全性用常规的典范模型方法即可证明。多主体实践认知逻辑KjBm除了增加主体符号外,还增加了四个新的认知模态算子,C、D、E、F。其可靠性用常规方法可以证明,但其完全性除了要用典范模型外,还需要使用滤模型的方法,其中适当集的构造在技术上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范·德·霍克(W.van der Hoek[1991])构造过两个多主体认知逻辑系统KB-和KB+,在与这两个系统的关系上,系统KjBm是介于系统KB-和KB+之间的一个逻辑系统,即KB-(C)KjBm(C)KB+。系统KjBm的必要性在于,与KB-相比,KjBm要更大;与KB+相比,KjBm能处理葛梯尔反例,而KB+不能。 最后,总结了论文所取得的成果,并对论文的遗留问题进行了必要的介绍,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