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07.25晚)戌时爆发的郯城特大地震为研究线索,主要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和统计学的计量方法,通过判读和统计大量有关此震情的历史文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次地震进行灾情分析和社会应对,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直入主题。通过简要概括康熙七年郯城特大地震的概况,从其衍生的各类次生灾害的总体分布特征、次生灾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两方面展开讨论:明确次生灾害以余震、水灾、疫病为主,呈现出水灾居首,余震次之,疫病集中分布于沂州一带的整体特征;郯城及周边地区余震频发与其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郯庐断裂带错综复杂的地质环境关系密切;对地震、水灾同特殊地形、气候的关系进行分析,可见疫病与地震、气候、水灾、饥荒等是最为明显的关联性灾害,呈现出较为活跃的伴生性。第二部分对郯城特大地震所造成的直、间接损失做详细的灾情分析。笔者梳理对比史料发现,直接损失为极震区内的建筑物等财产损失和人口伤亡严重,沂州财产损失最重,郯城人口伤亡率最高;间接损失为重灾区社会经济衰落、城市职能运行受阻、环境破坏和灾民心理扭曲等,阐明地震及其衍生的各种次生灾害对灾区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第三部分灾后中央及地方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研究。本章主要依据奏折、方志及官箴书《福惠全书》等史料文集记载,基于郯城地震及各类次生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官方与民间在灾后采取救灾措施及实践,揭示当时官方及民间救济措施存在谎报瞒报、蠲免多于赈济和灾区重建困难等不足;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早期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进行研究。以“郯民轻命”现象个案研究与应对为研究对象,如郯城新任知县黄六鸿采取亲诣验视理清轻生原委、广贴告示以警示乡民、积极上书为乡民请蠲等具体办法帮助乡民解决实际问题,以期帮助郯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希望本文所探究问题能为今人吸取历史时期防灾减灾生活相关的经验与教训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