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变异的效果,以进一步降低术前角膜散光。
方法:
白内障患者130例(133眼),术前常规作角膜地形图检查,将角膜散光高于1.5D患者独立分组为F组,其余病人随机分成5组,A组为小切口手法组,不根据角膜地形图常规行上方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B组为小切口手法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C组为超声乳化组,不根据角膜地形图常规行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D组为超声乳化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E组为小切口手法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F组为小切口手法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对侧角膜缘行放松切口。观察术后1d(day)及7d后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情况。
结果:
①视力:术后1d,各组间裸眼视力≥0.5者无明显差异;术后7d,发现B组与E组患者有明显差异,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各组间裸眼视力≥1.0者亦无明显差异;F组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②术后散光轴向变化:A~D组变化不明显,E、F组各有12例、5例散光轴向发生改变。
③角膜散光:A组、B组散光变化较小,B组7d后散光明显减小;C组、D组术后1d角膜散光较大,7d后渐回复,但C组仍高于术前水平;E组7d后明显小于术前水平;A组与B组、C组与D组及A组与C组比较术后均无明显差异;B组与D组术后ld差异显著,术后7d无明显差异存在;B组与E组比较,术后1d无明显差异,术后7d差异极显著。F组术后散光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术后7d与术前相比差异极显著。
结论:
通过观察角膜地形图来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可降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或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视力。对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具有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