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背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相关工作的思路没有及时调整,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着时代适应性不足的问题。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融入世界的程度逐渐加深,外来思想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当前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弱化趋势,社会共享价值和政治共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在损害着社会的思想基础,对政治稳定和政治文明进步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应对这些历史性挑战,是需要充分重视的工作。 基于基本理论研究和历史案例的分析,探寻破解中国意识形态问题的总体思路,并提供若干框架性的对策建议是一项有益的工作。全文的基本设定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和政治功能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是任何政权都应加以重视的问题。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也具有社会性,而后者决定了它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对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意识形态需要“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并应用。中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解放思想,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在应对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中,逐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重构框架,并不断优化建设方式。通过对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案例分析,尝试着对基本设定的主要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 意识形态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阶级、集团的意志、利益及其所处时代普遍社会观念和社会关系,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对社会、政治生活做出根本性规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它是为人、社会和政治体系提供“意义”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本质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这又引申出其相对真实性和普遍流行性两个主要的特性。意识形态基本理论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是其政治功能,在政治体系中它执行着论证政权合法性、政治整合等主要功能,不论对于统治者还是整个政治体系,它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把握意识形态本质一特性一功能的概念框架,有助于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意识形态的内涵,从而为更具规律性的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考察若干典型的历史案例,可以总结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经验,这也成为中国需要认真借鉴的规律性认识。总体来看,成功的意识形态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它往往能够不断吸取社会思想和外来文明成果,很好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政府应当在坚持“社会导向”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 在探讨意识形态基本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将尝试分析中国意识形态问题的现象与成因,充分认识加强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主要问题可以简要归纳为“三重挑战”,即主流意识形态时代适应性不足的发展性挑战、西方思想理论传入的结构性挑战和传统文化现代定位的传承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历史性的“三重挑战”的交互作用使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应对“三重挑战”,对中国维护政治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已经为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经济建设的奇迹,政治现代化的制度和理念成果,社会思想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发展,都是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发展的有利条件。政府已经充分具备了调整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路的政策能力和运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有所作为。 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以重构主流意识形态应对面临的“三重挑战”。意识形态工作重在“建设”,要把工作重心转到创造条件让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以行政权力无限度的干预社会思想的发展。应当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使它更好的发挥政治功能,维护它在社会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重构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内容框架,“三位一体”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为现代化所能适用的部分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全面吸收人类文明中具有共性并能够为我所用的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在坚持主体性的前提下,打造更具包容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完成重构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是不同于任何单个的组成要素,而又包含各个组成要素某些部分的有机整体。它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耦合,构成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体系。 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应当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开拓思路,改善宣传工作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社会导向”的意识形态建设原则,摒弃官本位和单边主义的工作理念,以建设性的工作代替“管控”行为。更加积极、全面和灵活的进行宣传工作,重视社会主体尤其是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和贡献。意识形态建设也是中国政治发展乃至整体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将有效维护中国政权合法性,并指引政治的发展更加符合中国特色和更具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