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抱石的山水画艺术成就,来源于他对传统的研习,来源于他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艺术营养的兼容吸收,来源于他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来源于他深厚的修养底蕴,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出生在一个俢伞匠家庭,从幼时接触一些古代绘画仿制品的绘画启蒙。到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预科班学习期间,接触到石涛作品及石涛理论,傅抱石从一个中国画的喜爱者,迅速成为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他临摹石涛和“元四家”作品,为后来散笔皴的语言演变建立了传统基础。青年时被徐悲鸿推荐赴日留学,就读日本帝国美术学校,随导师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术史,还对绘画和雕塑等学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在日本,傅抱石认识了郭沫若和一些有影响力的日本画家,受到感染。横山大观、竹内栖凤等日本画家的画风,影响了傅抱石,使他的笔墨习惯及图式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三十年代中期,傅抱石从日本回国,前后在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工作,后来又回到中央大学任教。抗战期间,傅抱石居住在重庆沙家坝金刚坡。重庆的自然情境,让他感悟至深,画风大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倾向。他以硬毫散笔独创散笔皴,创造了其山水画的典型语言,完成了在山水画艺术上的重大突破。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投身到新中国的艺术事业及国家建设工作中,地位日趋重要。他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开展适应新社会的山水画创作,践行中国画改革,以新内容、新题材、新形式来适应新时代,满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需要,满足新中国文艺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艺术欣赏的需要,创作了无数立意新颖、手法生动的山水画作品。傅抱石的山水画从章法形式,到勾皴点染,乃至泼墨赋彩,都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他博采众长,广纳精华,吸吮传统和外来文化的营养,坚持革新中国画的思想与行动,创立了带有鲜明个人特点的散笔皴,把皴法与用墨、用色有机结合,干湿相衬,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赋予作品强烈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时代特征。傅抱石对中国绘画历史有着深刻的研究,写书论著,翻译经典,身体力行地推动山水画史论研究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进,对于他的山水画创作及艺术革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以致他的创造在理论思想的支持下得到成功的保证。同时,傅抱石还从事艺术教育,启发后学,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对中国画的传承和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建立健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傅抱石是中国画理论的研究者,也是中国画创作与革新的实践者,更是江苏及全国中国画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他不辞辛劳,培养人才,建设美术创作机构,组织画家开展写生创作,引领中国画创作朝着符合社会主义文艺标准及人民群众需求的方向发展,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对傅抱石山水画的散笔皴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受感染,被傅抱石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钻研精神所打动,感受到一种博大的胸怀,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概,感受到了他的作品传统沉淀和流露出来的生活气息,加深了对传统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体会,丰富了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