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当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包含丰富的集体记忆或个体记忆的历史遗留场所遭到了破坏,有的甚至消失了踪影。所幸的是,随着建筑专业及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人本主义思想在建筑学科中的不断贯彻,建筑学科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已经不再只是为“大拆大建”任务而服务的马前卒,存量背景下的建筑学科已经开始致力于场所文脉与场所特性的延续与恢复。在今天的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对于“场所记忆”的呼唤已经成为了大量建筑实践的创作主题乃至指导原则,这不得不使建筑学开始认真思考有关“场所记忆”的命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即是在当下的城市社会发展背景与学科思考中展开的,针对“场所记忆”这一中心词汇,以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它在社会文化与历史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场所记忆的本体理论、在场所环境中的具体表征形式,以及再现场所记忆的建筑策略,以期为建筑学提供一种以“场所记忆”为核心内涵的场所认知方法,并为建筑创作中再现场所记忆提供方法论参考。第一部分从记忆的多学科理论研究开始,将心理学与历史社会学关于记忆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建筑学中来,以阐述“场所记忆”在人脑中的发生机制、再现与再认机制,为后文分析场所记忆要素并提出相关策略建立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历史社会学的理论观点,来探讨“场所记忆”在当下历史与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并通过对“场所”与“记忆”两者之间历史关联的探寻,说明建筑学在今天关注场所记忆这一话题的学科渊源。第二部分对场所记忆本体进行研究。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引入建筑学中,建立场所记忆的分类机制。从空间性、类型和时间性三个层面归纳出场所记忆的地域性、复合性与连续性的特征。结合与里格尔的历史建筑价值体系中相关概念的辨析,提出构建场所“记忆价值”的构想,并阐述场所“记忆价值”的内涵。最后对场所记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场所环境中的具体记忆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共得到视空间要素、其它知觉与体化要素、符号化与事件要素三大类,以及其下共18小类的要素类型,并根据每一小类的特性进行逐一阐述。最后结合心理学理论与笔者项目经验提出以场所记忆为叙事线索、多维度的要素提取、要素拼贴与意境创作四项再现场所记忆的建筑创作手法。第四部分根据前文中建立的“场所记忆”理论,对重庆两江影视城项目营造出能够唤起场所记忆的场景的构思与设计手法进行解析。详细阐述了两江影视城从选址开始,到对整体空间形态的设计、建筑类型的选取与布局,以及对多种知觉层面的场所记忆要素的再现策略,从实证的角度说明本文所搭建的“场所记忆”理论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以期为今后的同类型项目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了从古代仪式对场所的选择到古典记忆术的发明,人类记忆的保持始终展现出建筑的传统。并且随着社会学与历史学对于记忆的认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使“记忆”逐渐成为本学科的热点话题。通过对历史学关于“记忆”认知的解读,本文提出了建立以“场所记忆”为核心内涵以代替过去以“历史”为文脉核心的场所认知观念的想法,织补起以“历史”为核心内涵的“文脉”在由场所的层面过液到人本身边一层面的时候发生的介质断裂,建立一种能够贯穿于从自然环境到人工建造、再到人本身这三个层次的场所环境,代表着人对于场所集体的或个体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认知与体验的场所认知视角。此外,本文还呼吁将场所的“记忆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类型在建筑学明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