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慢性顽固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常为刺激性干咳,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表现,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用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听诊两肺多不能闻及哮鸣音,往往有个人或家族过敏症。咳嗽变异型哮喘过去曾称为“过敏性支气管炎”或“隐匿性哮喘”。1972年Gluser首次报道了该病,并命名为变异性哮喘,Irwin等于1981年首次提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概念,并沿用至今。咳嗽变异型哮喘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冬春季发病为多。研究表明,慢性干咳患者中,大约有28%的患者有气道高反应性;慢性干咳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中,约46%咳嗽变异型哮喘,2年后发展成典型哮喘。儿童发病率高,已发现30%以上的儿童干咳与咳嗽变异型哮喘有关。在成人中,咳嗽变异型哮喘发病年龄较典型哮喘为高,约有13%患者年龄大于50岁,中年女性较多见。咳嗽变异型哮喘作为咳嗽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因病机复杂,治疗较为棘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与深入研究也只是近10年。CVA的发病病因多与感染、遗传、环境以及免疫水平低下等方面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全球医学界对CVA发病机制达成共识的主要有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HR)、免疫因素、神经机制、细胞因子等几个方面。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该指南反映了国内、外的现代医学界对CVA病因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治疗方面,西医一旦确诊为咳嗽变异型哮喘,即停止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应注意避免过敏源的接触。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哮喘治疗原则。首选药物为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常联合用药。但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特别是对儿童,且有短期内易复发,远期疗效不理想等缺点。中医对CVA的病因病机和证型尚无明确的标准。因而急需对CVA的中医病名诊断、病因病机和证型分布作进一步分析及深入研究,以制定该病全国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辨证论治的疗效判断标准,以指导临床,进一步发挥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目的:收集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征候分类。方法:随机调查10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详细记录中医四诊信息,应用Epidata软件录入中医四诊信息,建立数据库。用EQS6.1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结果:行四因子及五因子分析,其中五因子分析结果与临床实际相一致。结论:按五因子分析结果排序,以标准回归系数0.4作为主次证界值,将咳嗽变异型哮喘分为风邪犯肺、寒饮伏肺、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阴亏虚5大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