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调结构、稳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呈现出动力不足、增速放缓的趋势,但从区域角度而言,中国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地区之间发展的关联度不断提高,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时,新形势下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演变及增长过程中地区间的交互作用值得关注。此外,探讨推动(或阻碍)增长动力提升的因素,能够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寻找改进思路。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动力的重要指标,是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时用来反映地区增长能力的良好指标。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方法,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0~201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空间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首先,采用Malmquist-DEA方法测算得到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作为后文实证分析的对象和核心变量,并分析了其时间演变。其次,运用ESDA方法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直观分布、全局以及局部空间关联特点,重点探讨了空间关联程度和类型的时空演变。再次,运用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初始发展条件、经济集聚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及对外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研究得出,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交互作用过程,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或制约着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且空间关联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动力出现了地区间正向交互作用减弱、动力不足的趋势;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趋向合理:中、西部同东部地区增长能力的差距在缩小,增长的正向交互作用地区逐渐向北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交互作用为负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地区初始发展条件、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以及对外开放度有利于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地区经济集聚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水平未能显著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要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地区增长联系;提高经济集聚水平,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扩大人力资本投资,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创新,提高地区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充分发掘市场活力;合理规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同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进一步提升经济开放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