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好生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实质就是高质量的生活。生活质量包含了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是生活方式的基础,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民族地区生活改善更加注重的是居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忽视了生活方式上的改善。而“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对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善,实则为民族文化提升的过程。民族文化教育是快速、直接、高效优化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民族文化教育式微,偏离了“美好生活”。本研究旨在以“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沟通生活、文化和教育,探析民族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并根据实地考察结果总结出当前民族文化教育偏离“美好生活”的现实问题,再究其根源,最后提出民族文化教育直面“美好生活”的改进对策。首先,立足生活质量概念来理解美好生活。生活质量包含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好生活即为高水平又有文化品位的生活。也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提升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其次,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中性的过程,包含了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的传承过程。因此,现存的民族文化或者民族生活方式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积极部分促进美好生活,消极部分阻碍美好生活;再次,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对积极民族文化的传扬,第二,对消极民族文化的引导;最后,民族文化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场域下协调发展的结果。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考察的研究范式,辅以文献分析法。田野考察主要选择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东兴市京族三岛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为考察点。对以上三地进行田野考察,深入民族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当地民族生产生活现状,收集整理各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相关资料。访谈当地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民宗局相关决策层、学校决策层、师生、家长、寺庙僧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对当前生活的诉求、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对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解、民族文化教育实施的优势和困难等。综合对这三个民族地区的调研,涵盖了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差较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涵盖了民族多元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种类繁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现状和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文献分析主要针对文化、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生活质量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基于以上思路,发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无论是生活水平较高的民族地区,还是生活水平较低的民族地区,居民生活方式都有待改善;民族文化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改善的重要途径,但经考察发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式微,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在教育目的上,民族文化教育重“文化传承”,忽视民族文化价值主体性;在教育内容上,重民族知识传授,忽视民族文化优化提升;在教育场域上,学校、家庭、社会场域错位。民族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好生活”。究其根源,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第一,民族文化与人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主体降位;第二,混淆了“知识传授过程”和“文化传承过程”;第三,文化相对主义对民族文化进步性的消解,遮蔽了民族文化对人民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忽视生活对民族文化场域的制约性,没有辨证看待不同场域下民族文化教育的优势与局限。基于以上问题分析,笔者拟于以下几个方向来思考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的改进策略:首先,在教育在目的上——回归民族文化价值主体;其次,在教育内容提炼上——关照主体现实生活;最后,在教育场域整合上——三位一体,优势互补。这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方能直面“美好生活”。本研究虽然将民族文化教育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不同场域维度,但不同场域下的问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并不是对家庭民族文化教育、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和社会民族文化教育进行趋同和全纳化的具象分析,而是跳出单个民族文化教育场域,立足民族文化教育大系统,对民族文化教育整体进行研究。